杨行密(公元852年~905年),原名行,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唐朝末期淮南(今安徽中北部)藩镇、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
杨行密出身寒微,加入庐州州兵,以武立身,起先在时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帐下效命,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任命杨为庐州刺史,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高骈为其改名为杨行密,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朝廷加封杨为弘农郡王。
杨行密独立领兵后一直在江淮地区(今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下游一带)作战,先后与秦彦、孙儒、钱镠交战,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确立了自己在江淮一带的军事权威,后在清口(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之战中大败朱温,有效阻止了唐末中原动乱向江淮地区蔓延的不利影响。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李晔封杨行密为吴王。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终年53岁,唐朝赐谥武忠王。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其子杨溥称帝,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杨行密一生作战勇猛、为人宽仁,吴任臣评价其为“非常之杰”。其作品在《全唐文》中,录有一篇《举史实牒》。
杨行密主政淮南期间,一直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吸纳战乱流民,治下淮南地区在唐末藩镇割据的乱局中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为之后杨吴、南唐政权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行密开启了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杨行密出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庐州合肥,父亲杨以耕农为生,母亲不详,原名杨行愍,幼年父亲去世,家中失去生计,因此贫困。杨行愍身材高大,双臂有力,能带起百斤的重量,可以日行三百里。
《旧五代史》记载唐中和年间(公元881年—公元885年),爆发黄巢之乱,李儇出逃四川省,杨行愍在这段时期被庐州当地官府征召为步奏官,负责追缴赋税、迎送官员。光启年间(公元885年—公元888年),黄巢余党秦宗权率领军队入侵劫掠庐州、寿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当地官府征召勇士组成军队,进行抵抗,杨行愍便是在这一时期从军,并初步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朝廷赏识。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任命杨行愍为庐州古城刺史,归属时任淮南节度使高骈节制。高骈因迷信术士吕用之的谗言,猜忌自己属下的骁雄军,引发骁雄军将士不满,甚至导致兵乱,杨行愍率军及时剿灭叛乱的骁雄军,赢得高骈好感,随后高骈为杨行愍改名为杨行密。此时高骈部将毕师铎因出身黄巢余部,遭到同僚吕用之逼迫,举兵反叛,囚禁并杀死了高骈,随后联络黄巢余党秦彦、孙儒,准备完全占据宣城市(今安徽省宣城市)、扬州市(今江苏省扬州市)。杨行密率军驻扎在蜀冈(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随后在广陵(今江苏省广陵区)重创毕师铎。
毕师铎被击败后,率领残部逃出扬州,与孙儒会合。当时在江淮发动叛乱的多是投降官军的黄巢旧部,如秦彦、毕师铎、孙儒。杨行密虽然击败了毕师铎,但是手下军力难以阻挡秦毕孙三人汇合后的叛军,于是杨行密派出使者拜见时任宣武节度使朱温,约定共同剿灭黄巢余党。当时朱温在淮北中原一带与同为黄巢部将的秦宗权交战,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朱温同意了与杨行密结盟。杨行密在得到朱温支持后,势力得到了发展。此时因战败一同投奔孙儒的秦彦、毕师铎二人,遭到孙儒猜忌,被杀死,其余部下四散而逃,杨行密乘机派出人手收拢残兵,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预备与孙儒决战。期间,杨行密还族灭了高骈旧将高霸,吞并其势力,完成了对高骈旧部势力的整合,并清扫了庐州、扬州市附近的乱军。朝廷为了安定江淮战乱,任命朱温为淮南节度使,朱温为了拉拢杨行密,任命杨为副节度使,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更是上表奏请让杨行密担任淮南留后。
黄巢余党占据扬州期间,烧杀掳掠,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杨行密进驻扬州后,实行仁政,放粮赈济百姓、吸纳流民、轻徭薄赋,但因军队长期驻守带来的后勤无法维持,随即退出了扬州。孙儒乘机又重新占据扬州,随即集结军队发起了对杨行密的进攻,在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一带形成了对杨行密的优势压制。面对大军压境,杨行密一方面坚决实行坚壁清野、迁徙百姓的战略,断绝了孙儒军队获取粮食、人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派遣部下朱延寿、李神福前往宿州、宣州驻防,寻求机会破坏孙儒的后勤补给。这样的战略对峙一直持续到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五月。在杨行密所部多次攻击粮道的情况下,孙儒的军队再也无法维持后勤补给,于是被杨行密击败,孙儒本人也被斩首,头颅送到京师。杨行密也终于将淮南全境纳入自己的管辖。随后杨行密在治下实行仁政,吸纳流民、放粮赈济、轻徭薄赋,稳定了淮南、江东地区的生产生活,为南方地区其他藩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为唐宋之交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干宁二年(公元895年),割据两浙的节度使董昌,自立为帝,遭到后来的吴越太祖、时任两浙都指挥使钱讨伐,杨行密为防止钱镠在江南地区坐大,一方面沟通董昌与朝廷,另一方面出兵与钱镠对峙,并且在苏州击败钱镠,确立了自己在南方一家独大的实力,朝廷为了安抚杨行密,任命其为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封杨吴郡王。处在江南的钱镠恐惧杨行密的实力,派出使者与北方的朱温联盟,表示附属。
此时的朱温与杨行密的关系已经不如从前联手剿灭黄巢余党时的亲密,一方面杨行密占据淮南,粮食充足、兵员优良,朱温在经历了与李克用、李茂贞的大战后,急需淮南的人力物力补充;另一方面,杨行密在江淮地区的坐大,严重威胁了朱温的军事安全。出于这个考虑,朱温开始出兵攻打杨行密,同时钱镠也在江西等地出兵策应。面对两面作战的风险,杨行密只派出了小股部队应对钱镠的骚扰,将军事重心转向了淮南北部一线,派出军队与朱温对峙,也派出使者前往李克用、李茂贞处联络,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号,共同联手对付朱温。
干宁四年(公元897年),朱温大败兖州区(今山东省济宁市)朱瑾,朱瑾率领残部投奔杨行密,得到了隆重欢迎,因为朱瑾麾下大多是以骑射见长的沙陀骑兵,杨行密的江淮军队正缺少主力骑兵。随后朱温率军急攻淮南,除去自己坐阵中军,还派出了后梁名将葛从周、庞师古前往寿州、扬州市一带驻扎。面对大军压境,杨行密一边派遣人手前往淮河上游堵塞河道积蓄河水,一边任用李承嗣、朱瑾为首的北方骑士作为突击驻扎在清口的朱温大将庞师古部的先锋。十一月,杨行密掘开淮河河道,驻扎在清口的庞师古措手不及,麾下士兵遭到洪水袭击,死伤大半,士气跌落,随后李承嗣、朱瑾率骑兵突击清口大营,击杀名将庞师古。葛从周救援不及,只好率军回撤,朱温的重兵压境至此失败,只好退回中原继续与李克用纠缠。经此一役,杨行密彻底在淮河以南地区站稳脚跟,并将中原的战乱阻挡在了淮河以北。
干宁五年(公元898年),钱镠大败杨行密部将周本,重新夺回了苏州市。随后天复元年(公元901年),钱镠部将顾全武在杭州市被杨行密击败,经此一役,淮河以南直到宋朝开国,再也没有经历较大的战乱。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李晔困于凤翔府(今宝鸡市),起诏封杨行密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吴王。随后加封杨行密手下诸将,同时命令杨起兵勤王,并讨伐朱温。杨行密部将王茂章在青州市(今山东省寿光、潍坊市一带)击败朱温军,并将其侄子朱友宁杀死,此后杨行密与朱温一直在淮河一线对峙,不分胜负。同年,杨行密部将安仁义、田頵叛乱,遭到王茂章讨伐。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九月,梁军攻破襄州,赵匡凝奔归杨行密。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谥号吴武忠王,其长子杨渥继立。顺义七年(公元927年),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称帝,追尊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墓称兴陵。
《全唐文》卷128记载,杨行密有文《举史实牒》。
欧阳修编《新五代史》评价:杨行密为人,宽厚仁义,有雅量,有信义,能够聚拢人心。
薛居正编《旧五代史》评价:唐朝国运被藩镇分割,杨行密凭借自己独特的才能捷足先登打下基业,李(李昪李昇)牢牢把握住杨行密确立的基础从而立国。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评价:骑马射箭、个人武艺并不是杨行密所擅长,他为人宽厚、生活简朴,富有谋略,善于安抚、统领下属,与将领士兵同甘共苦,用真心换取旁人对他的拥戴,并且从来不会猜忌。
关于杨行密早年的出身经历,正史中有不同的记载。
《旧五代史》记载:唐中和年间(公元881年—公元885年),爆发黄巢之乱,李儇出逃四川省,杨行愍在这段时期被庐州当地官府征召为步奏官,负责追缴赋税、迎送官员。光启年间(公元885年—公元888年),黄巢余党秦宗权率领军队入侵劫掠庐州、寿州,当地官府征召勇士组成军队,进行抵抗,杨行愍便是在这一时期从军,并初步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朝廷赏识。
《新五代史》记载:唐乾符年间(公元874年—公元879年),江淮一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杨行愍便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随后便被官军捕获。时任庐州古城刺史郑棨,看杨行愍相貌奇特、身材高大,便将其释放。后杨行愍应召加入州兵,前往西北守边,升任队长。守边期满后,杨行愍返回庐州,但是当地的守军都很讨厌他,于是安排让杨行愍再次去守卫边防。杨行愍临行前,军吏来询问杨行愍还有什么要求,杨行愍突然暴起,砍下军吏的头颅,在军中召集自己的亲信,起兵作乱,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赶走了时任庐州刺史的郎幼复,自己占据了庐州。
朱延寿是杨行密原配夫人朱氏的弟弟,后由杨举荐为寿州节帅。但朱延寿与朱温暗中谋划,想要夺取淮南,此事遭到杨行密怀疑,于是杨假装眼睛有病,每次接见朱延寿的使者时,总是故意说错使者所看到的,让朱延寿以为杨的眼病很严重。杨行密走路时曾经故意碰到柱子而倒地,朱氏扶起他,好久才苏醒,于是杨行密假意借自己眼病为由,想要将自己的事业传给朱延寿,朱氏闻言很高兴,连忙召集朱延寿来。朱延寿到达时,被在寝门迎接的杨行密刺杀身死,后来杨行密休掉朱氏,让她改嫁他人。
杨行密麾下亲军数千人,都用黑布蒙住盔甲,称为“黑云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杨时朱孙》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
《旧五代史·列传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十国春秋·卷一》
庐州古村落: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愁.今日头条.2024-04-27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杨时朱孙.ctext.org.2024-04-29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ctext.org.2024-04-29
旧五代史·列传七.ctext.org.2024-04-29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ctext.org.2024-04-29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ctext.org.2024-04-29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ctext.org.2024-04-29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ctext.org.2024-04-29
十国春秋卷一.ctext.org.2024-04-29
凤在江湖 (2001).豆瓣电影.2023-08-06
吴越钱王 (2006).豆瓣电影.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