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西小像》是元代王绎、倪瓒共同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是一幅肖像画,描绘的是杨竹西晚年隐居时的形象。画作以人物为主体,以古松、石堆为背景,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创作,线条简练挺拔,造型端庄,意境脱俗。
《杨竹西小像》由王绎执笔画人物,倪补景。画中杨谦在策杖前行,他头戴乌帽,身穿长袍,须下垂,面相清、磊落有神,两眼前视,略带微笑,形象慈祥。他所立石坡旁边有石堆点缀,枯松衬景。
画中有倪瓒题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绿松石。癸卯二月。”卷后有元人邓元、杨维桢等十一家题记。名章、藏印等80余方。
王绎是元代的一名肖像画家,主要活动于元至正年间。从画中题跋可知此画的创作时间是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杨竹西即杨谦,他是南宋移民,号笔西居士,华亭(今松江区)人,不屑于入世,隐居江南,与倪瓒、王绎交往密切,而此图就是王绎、倪瓒为自己的友人杨谦创作的一幅肖像画。
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名高士的形象,有一种清高拔俗的韵味,画中的孤松、竹杖衬托出杨谦清廉、谨慎的性格,画作流露出作者对杨谦清高、不趋炎附势气节的一种赞赏。
这幅肖像画写真为完整的全身像,画中杨竹西手握细杖迈步缓行,头戴当时文人学士常戴得“四方平定巾”(一种方形软帽),身穿长袍,须髯下垂,虽面相清癯,但铄有神,双眼前视,略带微笑,显得非常慈祥。创作者以古松、石堆作为背景,塑造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使这名慈样的老者,在骤然间,变成一名潇洒脱俗的高士。
此画以白描的手法为主,淡墨渲染为辅,线条精炼挺拔,造型端庄,意境脱俗。在具体笔法运用中,作者先用淡墨通过极轻细的线条勾出面部五官轮廓,然后再用淡墨沿轮廓线条作局部斡染,用淡墨烘染。这种手法巧妙地表现面部五官的凹凸结构关系,形象生动逼真。所画的发、眉、须,先以淡墨一根根地勾出,然后用淡墨渲染,再用浓墨或重墨勾出,再行淡墨渲染多次。人物的衣冠,都用圆浑而粗细变化不大的线条勾勒,用笔沉稳,其衣褶的线条也十分精练。倪瓒的补景树石,用的是干笔擦的单线,既不如人物衣饰的光洁,又不如人物面庞的精到。但这补景是为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服务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穆益勤:此画画元代高士杨竹西独自曳杖缓行,人物神态闲适,全图着墨不多,但人的神情、性格刻画得自然显明。
中国现代书画研究员余辉:从整个构图来看,两位画家是共同进行布局的,前后相接自然谐调,将杨竹西置于绿松石旁,衬托出他的品性不俗。倪瓒方硬而萧散的用笔将松石画得有姿有态,韵律无穷,使肖像置于环境之中,益添神采,并拓展了意境,使其艺术表现力获得了升华。
此画构图风格被后人沿用,如清柳遇的《微雨锄瓜图》便是最直白的仿作,只不过松树换做柳树,石旁绘些瓜枝,执杖而行变成荷锄以归。
此图曾经明项墨林、清宋荦、清武元蕙、清裴景福、清贺隆锡等人收藏,并著录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明汪珂玉《珊瑚网》卷十、清吴升《大观录》等书,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绎(1333-?),元朝末期肖像画家,字思善,号痴绝生,建德市人。王绎最擅长人物肖像,其画作多以线条素描,较少设色晕染,不但形象逼真,而且生动传神,著有《写像秘诀》,对后来人物肖像的创作有深远影响,《杨竹西小像》是其仅存作品。
倪瓒(1301-1374),初名埏,幼名明七,字泰宇;后名瓒,字元镇,曾更名奚元朗,字玄瑛;自号风月主人、云林子、沧浪漫士、净名庵主等,无锡人,元末诗人及书画家。诗作多为题赠抒怀之作,风格清丽淡雅。画以水墨山水著称,意境淡远幽雅。善操琴,精音律,散曲也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