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 :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也称即墨侯、石奋、砚瓦、墨海等,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原地区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集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特点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砚台历史悠久,据8000年前的出土物软陶泥可知,砚台最初是用于研磨颜料的石质器具,形制简单。先秦时期出现了石砚;到汉代时,砚台在砚材、制作工艺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陶砚、漆砚等其他材质的砚台;唐宋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采石制砚的规模扩大,砚的种类和形制也增多,出现了最早的“四大名砚”等优质的砚台;明清时期,是石砚繁荣发展的阶段,砚材品种增多,出现许多传世佳作,清砚也成为中原地区砚台史上的巅峰之作。

砚台由砚堂、砚池、砚额、砚岗、砚边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制作工艺繁杂,包含采石、选料、雕刻设计、雕刻、配盒、磨光、打蜡等多个步骤。它的形制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扁形、足支形、暖砚形和抄手形四种主要形制,以及石砚、泥陶砚、漆树酸砚、金属砚、玉砚这五类的砚台。砚台发展至今也离不开历代制砚名家的努力。而砚台的使用保养、收藏、鉴别方法也有很多讲究和特有的方法。2008年,洮砚、易水砚、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蔺永茂、李茂棣、卢锁忠、闫森林等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历史发展

早期的砚

砚台,汉代刘熙释名》中提到,砚又称研,是古代人发明的书写器具。砚台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发掘的8000年前房山区软陶泥,岩板打制的磨盘,卵石打制的研棒;还有陕西省出土的原始社会人们用的一套彩绘陶器,有石砚、石制磨杵、黑色颜料;《说文解字》中有“以石墨物曰研也”,这些用石头制成的研磨颜料的工具就是砚台的早期形制。

唐代前的砚

春秋战国时期,《文房四谱》中仅有鲁国孔子庙有一枚石砚的记载。秦汉,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石砚可知,早期的石砚大都以自然石料简单加工制成的。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手捏墨,而逐步淘汰了磨石和磨杵,使制砚水平得到提高,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使笔、墨、砚 得到普遍使用,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青石长方形砚”就是汉代初期的砚台,该砚台石质为沙岩石,颜色是墨青色,砚面平整,形制为长方形,砚面有凹陷;汉代的制砚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从砚台的雕刻、形制都有很大改变,如山东西汉墓出土的长方形漆盒石砚,配有彩绘的砚盒,江苏省邗江区西汉墓出土的彩绘嵌银箔漆砚,砚身漆黑,装饰有银箔人物及各种图案等,此时的漆砚制作工艺精湛;汉代的砚台出现了多个品种,除石砚外,还陶砚、铜砚、漆砚等,如汉十二峰陶砚,而汉代的形制也在长方形、圆形的基础上,发展了有瓢形、箕形、异兽形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砚台的制作工艺更进一步,出现瓷砚、银砚、玉砚、木砚等,装饰性更强了,《文房四谱》中有曹操有银砚的相关记载,晋代《砚赋》中关于木砚的记载。

唐砚

唐朝出现了各种优质的砚材,是中原地区砚台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经济、文化发达,开采砚石制作砚台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使得砚台的形制和种类得到极大地丰富,如质地优良的端砚、歙砚、澄泥砚、红丝石砚,就是中国最早的四大名砚,而唐代的形制上,石砚、陶砚、瓷砚多以箕形为主,有内无褶痕和内有褶痕两种,前者为唐早期制品,后者为唐晚期制品,以实用性为主。唐代大多数的陶砚和瓷砚属于辟雍砚,形制为带足的圆盘形,砚面突起一遍研墨。隋朝的辟雍砚为单层砚体,底部多足,有蹄形足、水滴形、珠形足等;初唐的辟雍砚尺寸较大,有砚盖;唐朝辟雍瓷砚有青釉、黄釉、白釉等,陶砚有素陶、唐三彩、白釉绿彩等。

宋砚

宋代各种优质的石砚在全国范围得到发展,宋砚的制作多以实用性为主,其制作技艺十分考究,一般为选材、构思、雕刻、打磨、上蜡、上光等工序。在形制上一改唐砚单一的风格,种类繁多,主要有抄手砚、椭圆形高台砚、石渠砚、凤字砚等,抄手砚的砚面一端低、一端高,底部挖空,体积轻便,属于凤字形系统;椭圆形高台砚雕刻上有园林人物、兰亭修、竹林七贤等图案,《西清砚谱》中的兰亭砚、蓬莱砚、太史砚等宋砚,都是高台砚的代表。宋砚在雕刻工艺上,多以清晰简洁的线条为主,人物的刻画主要有单线阴刻和线刻与半浮雕两种方式,雕刻出的砚台简约大方。宋代也盛行瓦砚和瓷砚,《文房四谱》中记载了唐朝时就已有瓦砚,而宋代的瓷砚种类也颇多,如北宋的影青瓷砚、龙泉瓷砚、建窑黑瓷暖砚等。

元砚

元代砚台主要延续了宋砚的各种形制,元代受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影响,风格较为粗狂,如元代蝉形澄泥砚,体积大,造型粗犷。元代时增加有暖砚,用于严冬时防止墨汁凝固的砚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镂空刻花暖砚就是这一时期的砚台。但由于元代崇尚武功,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使得与读书人相伴的砚台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远不如宋代。

明清砚

明清时期是砚台全面繁荣的阶段,石砚比较看重砚台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制作工艺逐渐向奢华具有观赏性的方向转变,砚台上会刻有各种铭文,如咏志、题跋、记事等;砚材的选择仅看重稀有程度及高昂的价值,如水晶翡翠、象牙等。明清砚以端砚、歙砚、洮河砚为主,其形制除箕形、长方形、抄手形外,还发展有荷叶、竹节、琴棋等形状。

明代制砚注重美石,端砚在清代被推为诸砚至最,到明代中叶出现了蕉叶白、鱼脑、冰纹、青花等美石,石质细润;明代砚台的雕刻风格庄重,纹饰繁琐精致。而清代制砚空前繁荣,出现了各种材质和形制的砚台,如端石、歙石、红丝石、红柱石及玉砚、漆砂砚、瓷砚等,还出现了如水晶、翡翠等不能研磨的石材,砚台的成品多为玩赏品,清代还出现了新型砚材,如康熙时的松花江石,是当时皇家的专用品,还有江南卢葵生的漆砚也盛行一时;清代的砚雕刻精细繁,雕刻的纹饰选材极广,包含有花鸟虫鱼、山川河流、云霞日月、人物故事、名家书法等,形象逼真、意境深远,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其雕刻手法有深雕、浅浮雕、线雕等,清砚独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许多精品佳作,使清砚成为中原地区砚台史上的巅峰之作。

砚台名称

砚台在古代还有十多种不同的称谓,如:即墨侯,唐朝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将砚拟人化,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为“即墨侯”,此后人们称砚为即墨侯;万石君,宋代苏轼在《万石君罗文传》中,将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写成一篇以罗文为主人公的传记,说罗文助成文治,封为“万石君”,由此得名;陶泓,唐代韩愈在《毛颖传》中,将砚台称为陶泓,陶泓指砖瓦砚;瓦砚,又称砚瓦,秦汉修建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将这些砖瓦改制成砚,有了瓦砚一说;石友,宋朝王炎有诗“剡溪来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的是纸,石友指的是砚;墨海,宋朝苏易简文房四谱》、程俱《谢人惠砚》中都有关于墨海的记载,墨海也指大墨盆;还有砚山县、砚田等名称。这些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对砚台的不同称谓。

构成与制作

砚的构成

砚台是为研磨颜料或墨为产生的,主要由砚堂、砚池、砚额、砚岗、砚边五个主要部分,以及砚面、砚背、砚侧等其他部分构成。

砚堂,又称砚心、墨堂、墨道,砚台中心磨墨的地方,是砚的主要部分,砚台的使用价值和石材的品质均由砚堂决定。学生练字用的砚台一般是砚堂占据五分之四的长方形砚台,而名贵的砚台则根据石材的品质,各有不同。好品质的石材,如端砚中的蕉叶白、鱼脑冻,歙砚的刷丝纹等,都会被制作者保留在砚堂的部分。

砚池,又称砚湖、砚海、砚沼、墨海、墨池。砚台用来积存墨汁的低洼处,大小可根据石材调整,在砚堂的前端或周围;一些圆形砚台的墨池在边缘处或不设墨池,名贵的砚台基本会设有一处砚池。

砚额,又称砚头、池头,砚台上部较宽手工雕刻的部位,运用手工雕刻、纹饰等来高砚台的观赏性,如端砚、紫金砚的石眼,红丝砚的纹饰等。

砚岗,砚堂中间较高的位置,慢慢向周围降低,使研磨出的的墨汁能流向低洼处储存,方便使用。

砚边,又称砚唇、砚缘,砚堂的边缘带,形似堤坝,有蓄水和蓄墨的作用。一些名贵的砚台不设砚边,更注重其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其他部分包括砚面,砚台的表面部分;砚背,砚台的背面;砚侧,砚台的两侧位置;覆手,砚底中央凹陷部分;砚墙,砚底挖空成弧面斜至前端的两侧部分。

砚的制作

砚台的制作工艺繁杂,有采石、选料、雕刻设计、雕刻、配盒、磨光、打蜡等步骤。

采石,砚台制作的基础步骤,石材的品质决定了砚台的高度。采石多为手工开采,特别是优质的砚石,在开采时要按砚石的规律,摸准石脉,将石料保存下来;开采出的石料一般用稻草盖住或放在屋里,确保石料制作时不会开裂。

选料,开采出的石料要经过砚工的仔细筛选,分出等级,并将表面的瑕、裂痕和废料清除,剩下石肉保存起来。选料时要充分了解石料,以发现品质好的石品花纹,好的石料质地细腻;在制作砚台时仔细观察石料,将最好的地方制作成砚堂。

设计,砚台制作过程中关键的步骤,依据石料的形状、品质、纹路、色泽,从选材、形制、构图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加工。充分利用石料本身的特点,融合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对石料进行精雕细凿,使最后制作出的砚台在保留实用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

雕刻,砚台在雕刻时,雕工要通过观察石质,再决定其形制、刀法、刀路,而雕刻技法以深刀(高浮雕)和浅刀(浅浮雕)、细刻、线刻为主,根据砚台设计的题材和形状变换技法。通常优质的砚石没有过多修饰,极大地保留石材本身的天然之美;有瑕疵的砚石,制砚人则会通过雕刻一些图案来掩盖瑕疵,增加美感。

配盒,雕刻好后的砚台,为很好的保存和收藏,需要配盒,多采用锦缎盒和木盒。高浮雕砚台多用锦缎盒,颜色多样;浅浮雕砚台多用高档木盒,如紫颤木、花榈木等名贵木材制作的砚盒。砚盒本身可作为艺术品,能体现砚台的品质及价值。

磨光,提高砚台精致程度的步骤,用细砂纸磨去取刀痕和凿口,再用滑石、水磨细砂纸均匀打磨至平滑,最后浸墨润石,等褪墨即可。

打蜡,砚台制作最后一步,将油蜡涂抹整个砚台。

形制与种类

砚的形制

砚台的历史悠久,而砚台的形制反映各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制造水平、社会风俗和地域特征,最初的砚台是由大小适中的石块和一块便于拿捏的小石块组成的研磨工具,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形制的砚台,包括扁形、足支形、暖砚形和抄手形四类。

扁形砚,可分为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随意形四种。其中几何形砚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八角形等,圆形和长方形较常见。仿生形砚,轮廓主要是仿照动、植物的形状制作,如牛形、赖蛤蟆、石狮、鱼形、荷叶形等,在陶砚中出现较多;汉代时就有仿生砚的存在,后逐渐赋予了一些辟邪或劝勉的含义,如蟾蜍砚,有折桂、步蟾宫的吉祥含义,寄托了人们对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什物形砚,其轮廓外观主要与常见的器物相似,如瓶形、斧形、琴形、瓦形、书卷形、琵琶形等。随意形砚,不注重砚的外形,更注重内涵,通常根据石料的纹理进行雕刻设计。

足支形,用足支撑的砚台,流行于唐朝之前,与当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有关,因书写时案几低矮需要跪坐,使砚台的形制必须有足,有三足、圈足、箕形等。三足形,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如西汉的“十二封陶砚”,砚面下有三足,足面刻有叠石状的横纹。圈足形,又称多足形,多体现于圆形砚台,砚足将砚底围圈而立,主要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箕形,形似簸箕,两端翘起,一边平一边呈方形或圆形,为使其不会摇晃,箕形砚的其中一边用足支撑,另一边落地,可以有单足、双足或梯足,主要流行于唐朝

暖砚,为了在严冬时不让墨汁结冰而产生的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砚堂下凿出空间,注入热水保持砚的温度;一种是在砚面下设置金属砚匣,在砚匣中放置炭火保持温度,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

抄手形,高腿书案的出现,产生了不用足支撑的抄手形砚台,其砚面一边高一边低;宋代时,最流行的砚便是长方形的抄手砚。

自古砚台上还刻有铭文,有诗有文,有词有赋,内容不长,形式随意,内容或抒发情怀、或记述砚台属性、或揭示人生哲理等内容。记述铭文,通常记述砚台的选材、工艺、品色、时间等,如清代凤质龙纹绿端砚,其铭文记述了该砚台制作的时间等。抒情铭文,最为常见,涉及领域广泛,如清代计楠《墨余赘稿》载《水坑方砚铭》中所述,从方砚的形,引申出“君子之德”,还有竹节形、书卷形等,都是由砚台的形制联想出深远的寓意。还有一些铭文是文人雅士用于自省或富有人生哲理的内容。砚台上的铭文始于黄帝所制的玉砚,历代都有文人喜于创作砚铭,砚铭的流行丰富了古砚的艺术内涵,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的乐趣,砚台的铭文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砚的种类

中原地区的砚台种类繁多,可分为泥陶砚、石砚、漆木砚、金属砚和玉砚五大类。其中泥砚是用泥土烧制而成,按产地又可分为州澄泥砚、鲁拓澄泥砚和州澄泥砚等;石砚是用石材雕刻而成,又可分为端砚、歙砚、洮河砚、紫金石石砚、红丝石砚、松花石砚、淄石砚等。其中以四大名砚最为出名。

石砚

端砚,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产自肇庆市(今广东省肇庆市),用端溪砚石雕刻而成,柳公权论砚》、李肇唐国史补》中均有记载。上品的端溪砚石,质地细腻、润滑,有研磨无声、呵气即可研磨、发墨不损毫的特点,砚石具有天然的花纹,所构成的“石品”种类多,如青花、蕉叶白、天青、鱼脑冻、冰纹等。端砚的制作工艺多保留石材本身的天然纹路,因石构图,具有朴实自然、古雅等特点。端溪砚石中石质最好的是水岩老坑,石材常年浸在水中,温润如玉。端砚被称为“天下第一砚”“群砚之首”等。

歙砚,又称“龙尾砚石”,始出于唐朝开元年间,产自婺源县(唐武德元年至北宋宣和三年婺源属歙县管辖,故称歙砚),歙砚是用婺源龙尾山的龙尾石雕刻而成。上品的歙石,质地坚硬、湿润、纹路好看,有呵气生云、贮水不涸的特点,龙尾石的花纹构成的“石品”各式各样,如金星、金晕、眉子、罗纹、刷丝等,其中眉子砚,砚石中的纹理像美人的眉,有雁胡眉子、长眉子等。歙砚造型优美,以精细的雕刻为主,有清新之感。

洮河砚,又称“洮石砚”“洮砚”,始出于宋代,产于甘肃临潭县洮河,古时属洮州管辖,故称洮砚,洮砚是用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石雕刻而成。洮砚石质地坚硬润滑、色彩雅丽,呵气可研、发墨细快、研磨后呈现黄膘水纹,有如浪似云的特点。洮砚有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呈青绿色,纹理细润,“鸭头绿”和“鹦哥绿”最为名贵;红洮又称“赤紫石”,呈土红色。

红丝石砚,始出于唐朝中和年间,产于青州市,红丝石质地细密,有红、黄、紫三种颜色,最为出名的就是天然刷丝,纹理曲折、多变,如浪花、花卉、山峰、绿色石眼、金色带条、墨斑等。

松花石砚,始出于清代,产于吉林松花江砥石山,松花石质地细腻、温润,有紫红、紫绿、深绿、浅绿四种色彩,纹理以刷丝纹较多。松花石砚是清代时御用砚台。

紫金石砚,是鲁砚的一种,始出于唐代,产于山东省临朐,其石质润泽,发墨性好,与端砚相似,质量稍逊色。

易水石砚,始出于唐朝,产于河北省易县,其石质有细腻光润,发墨性好,存墨时长等特点,是中原地区传统名砚之一,最著名的有龟砚、龙砚、兽砚、棋砚等。

金音石砚,始出于唐代,产于重庆市凤凰乡砚石湾,金音石敲击时有金玉铮铮的声音,砚石颜色漆黑,光滑,蓄墨数日不干,若墨汁干涸,呵气即可润笔。

泥陶砚

泥陶砚是用细腻的泥土烧制而成,有陶砚、瓷砚、瓦砚、澄泥砚等。

陶砚,始于东汉晚期,流行于唐代,衰于宋代,陶砚易碎,因此留存不多,质地细滑,储墨性差,多用于收藏。

瓷砚,晋朝时期已有瓷砚的出现,多为青釉瓷,宋明时期,瓷砚在胎土、白釉、彩绘、装饰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明代瓷砚在砚边、砚侧、砚底都施以白釉和釉下彩绘,清代瓷砚更加精致,将砚堂制成空心,注入热水放置严冬墨汁凝固。瓷砚磨墨易打滑且不易下墨,因此实用性不高,更适合收藏。

瓦砚,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宫殿砖瓦改制而成,有未央宫瓦砚、羽阳宫瓦砚、长乐宫瓦砚等,瓦砚质地细润、坚实,传世极少。

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据《砚谱》中记载,澄泥砚的制作方法是,用过滤后的细沙融入黄丹团后,放入模具击打坚硬,用竹刀刻出砚的形状,稍干后再经过雕刻、暴晒、烧制、蒸的工序后制成的。澄泥砚石的品质细腻、光洁,上等的砚石呈朱砂色或黄鳝色。南宋时,澄泥砚取代鲁砚,成为“中原地区四大名砚”之一。

漆木砚

漆木砚是以木为材料制作的砚台,有木砚和漆砂砚两种。其中漆砂砚,始于西汉,兴于清代,以木材、麻布、纸等为胎,将生漆混合颗粒砂质涂在砚面上。漆砂砚质地轻巧、耐磨,制作工序复杂,原料主要有生漆、碳化硅,色泽深沉;木砚,始于西汉,于明清时期得以大量制作,现存的明代木砚,雕刻有鸟兽、花草等图案,清代木砚在雕刻技法和图案上更加丰富,技法有平雕、浮雕、阳雕、阴刻等,图案有鸟兽、人物、花草、龙凤等,如八仙过海、二龙戏珠等。木雕的装饰画构思巧妙,形态逼真,刀法细腻,木砚因造型典雅、古色古香受到书画家的喜爱。

金属砚

金属砚由金属制成,如铜、铁、金、银等材质,其中铜制最多,铜砚一般不用于书写,而是以砚石装饰盒的形式出现,也有以铜匣的形式出现的,铜匣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玉砚

玉的硬度高,因此玉砚的雕刻相对简单,玉砚通常只有砚池和砚堂,砚背上有一覆手,玉砚的质地细腻、坚实,但滑而不发墨,因此玉砚的实用性不高。

制砚名家

中原地区砚台艺术发展至今,出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制砚名家,其中有:

唐朝制砚名家马其祥、马池,古端州下黄岗人,马其祥擅雕刻器皿图案,马池擅刻铭文,为端砚开宗立派的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制砚名家李处士,陕西人,擅于补砚,《文房四谱》中有对其技艺的记载。

南唐制砚名家李少微,古歙县人,被李璟封为砚务官,专为皇家制砚,被奉为歙砚的开山祖师,代表作有宝晋斋砚山、海岳庵砚山。

宋代制砚名家罗文,古歙州人,苏轼《万石君罗文》中记载有,罗文助成文治,后封“万石君”,名传后世。

元代制砚名家韩语,浙江钱塘江人,擅于修补石砚,破碎的砚台亦能修补如初,技艺精湛。

明代制砚名家叶,徽州婺源人,是歙砚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技艺精湛。

清代制砚名家王釉君,江南人,制砚风格自然,意境深远,其代表作“山水砚”有“釉君”二字的阴文款,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清代制砚大家顾德麟,江苏苏州人,擅于雕刻仿古砚。

清代著名女砚雕家顾二娘,江苏苏州人,顾德麟的儿媳,只雕刻端溪老坑砚材,雕工细腻、朴实,是吴门派砚雕的代表,代表作“洞天一品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传承与保护

中原地区砚台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砚台不仅是实用品还是工艺品,它融绘画、诗歌、书法及雕刻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的艺术类型,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所追捧。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品质上乘的砚台已经成为高雅、珍贵的礼品,对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都起到很大作用。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制作技艺,政府创办技能培训班,通过专家和民间艺人授课的方式,提高技艺者文化修养和制作技艺;通过发掘抢救传统技艺的品种和技艺,收藏传统工艺精品,;2008年,洮砚、易水砚、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贺兰砚、松花石砚、石城砚等砚台制作技艺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蔺永茂、李茂棣、卢锁忠、闫森林等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而砚台的制作工序多、时间长,雕刻艺人除了会雕刻,还有精通文学、美术、书法等技艺,使传承人的要求较高;砚材的过度开采,品质好的砚材用一块少一块;会采石的技术人员年龄大,采石技艺传承堪忧等;这些都是砚台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鉴别与收藏

砚台的鉴别,可以通过看砚台的质、品、铭、饰,砚的新旧程度以及修补情况,摸砚石的细腻滑润,敲击砚台或用手指弹出声音,清洗砚台,看到砚台天然纹理,掂砚台的重量,在砚台上刻几道这些方法来鉴别砚石的优劣;砚台的真伪,可从砚台的石质、雕工、铭文、装饰来辨别。

砚台的收藏有两种,一种是放于室内,一种是将砚台放于柜子或收藏箱里。砚台在收藏过程中,为防止砚台干燥、开裂,需放置于通风的地方,尽量避免阳光直射,要经常除尘、定期清洗。赏玩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砚台损伤,取砚放砚时也要注意方法。

使用和保养

砚台在使用时要注意砚面和砚堂的保护,避免在使用新墨时损伤砚面。好的砚台不要使用劣质的墨条,因其杂质多,会划伤砚面;墨锭研磨好后,要放于墨床上,不能直接放于砚面,会导致墨干后粘在砚面上,拔取时造成损伤。

砚台在使用后需随时清洗,清洗时不能用热水、茶叶水、滚水,不可留墨,以避免损坏砚面;洗净后的砚台风干后,需在砚池中注入清水,每天换一次,用以养砚,砚堂则不可有水,防止久浸不发墨。若出现不发墨的情况,应用磨光瓦片轻擦或用细砂纸在清水擦拭砚堂。

砚台赏析

参考资料

..2023-03-29

砚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3

砚台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30

..2023-03-30

..2023-03-30

..2023-03-21

..2023-03-23

歙砚与徽文化的传承.中安在线.2023-03-18

甘肃“80后”洮砚艺人十五载坚守古老文化传承技艺.今日头条.2023-03-30

一“砚”千年:甘肃洮砚谋精品传承 纾困资源枯竭.今日头条.2023-03-30

砚雕技艺香火传承 河北举行首届砚雕艺术大师评审.长城网.2023-03-30

一“砚”千年:甘肃洮砚谋精品传承 纾困资源枯竭.今日头条.2023-03-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