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Qinghai Province),简称“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省会西宁市。境域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居住着汉族与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95万人。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地形复杂,峡谷、盆地遍布,拥有以“聚宝盆”著称于世的柴达木盆地。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平均气温低。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又有“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高原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等美誉。
青海省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隋朝时期,青海大部分地区隶属中央;南宋时期,金、夏割据青海;元朝起,中央对青海的掌控程度逐渐变大。1928年,中华民国建立了青海行省;195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青海省人民政府。截至2020年末,青海省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25个县、7个自治县,省政府驻西宁市城中区西大街12号。
青海省是连接中国东西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通向南亚次大陆和中亚诸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华族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地区。青海省发展形成了昆仑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拥有5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西海郡故城遗址、喇家遗址等。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拥有热贡艺术、花儿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
2023年,青海省生产总值(GDP)379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为10.2∶42.4∶47.4。青海省总体经济体量不大,与中国其他省份相比,排名属靠后地区,但基本形成以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为架构的绿色发展方式。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钾肥和盐化工综合利用基地,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盐湖工业已初步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此外,青海省还发展有生态旅游、金融业、国际贸易等新兴产业,是青海省经济增长新引擎。
青海省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青海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年间于原属甘肃省的西宁府(今西宁市)设西宁办事大臣;1912年设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管辖青海地区;1928年设青海省。
旧石器时代,柴达木盆地、通天河流域就有先民活动的遗迹。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还没有严格意义的行政建置制度,今青海除部分地区属武威郡之地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属原始氏族部落羌族的领地。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建置,在全国设三十六郡,今青海大部分地区仍未纳入其版图。
西汉,青海部分地区属金城郡管辖,分设浩童、破羌、安夷、临羌等县,管理区域也仅局限于湟水谷地,黄河流域管辖地域有限。西汉初期,匈奴阻断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廷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右部,收复了河西走廊,恢复了中西交通,汉朝的势力进入湟水流域,并在险隘要地置障、塞、亭、燧等军事防御设施。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省、青海地区羌族,后又在今西宁市设置了西平亭,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东汉建武九年(33年),东汉置羌护校尉,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建安十年(205年),东汉分金城郡西部数地设置西平郡,属琼州刺史部,辖西部(治今西宁)、破羌(治今乐都老鸦)、安夷(治今平安)、临羌(治今湟源县)四县。自此,西宁成为湟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及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三国时期,青海部分地区属魏地凉州管辖,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有西平郡,辖湟水流域地区,陇西郡的白土县辖今青海东部黄河以南部分地区,管辖区域向西延伸,触及湟水谷地以外的青海湖盆地,今青海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仍属于吐谷浑、党项族等的属地。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晋朝咸宁六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河湟地区隶属西晋的版图。西晋在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西晋王朝任命马隆为西平太守,维护地方的安定。
南北朝时,青海先后属北魏、西魏和北周等国,大部分地区由吐谷浑控制。
杨坚统一南北后,改置州、县两级管理。隋炀帝平定吐谷浑后又废州立郡,全国置郡190个,县1255个,今青海大部分地区及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带地方,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皆属隋廷,分属于河源、西海、西平、浇河、袍罕等郡。柴达木盆地,巴颜喀拉山脉以南地区仍为党项族属地,有苏毗、多弥等国。
唐朝前期,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承袭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后期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州又曾改为郡。全国辖10道,今青海大部分地区属陇右道,主要有部、廓两州(又称西平郡、宁塞郡),后又置逃阳、浇河两郡,今青海玉树的大部分地区属吐蕃孙波茹辖地。
唐末宋初,河湟地区被吐蕃后裔唃厮啰政权所控制,为加强对今青海的统治,北宋派军队两度占领该地区,设秦风路,由19州中的乐州、廓州、西宁州统辖今青海各地区,并将当时4军中的震武、积石两军置于青海,建置城、堡、寨、关等区划单位有34处。
南宋时期,金朝占据北中国,夏、金割据青海,青海东部为夏所居,黄河沿岸部分地区为金所居,金在辽、宋旧地仍沿用原有政治制度,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一级为路、府,二级为州,三级为县,青海地区建置乐州、廓州、西宁州、积石州等四州,金领临兆府辖积石州,夏领乐州、西宁州和廓州。
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国武装部队攻占西宁州,从此西宁并入元朝(即后来的元朝)的统治。元代,元廷在行政体制上对全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采用行中书省制,下统路、府、州、县,藏族聚居生活地区则由宣慰司管理。今青海东部为西宁州(今西宁、平安、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等县以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淖源、互助等县部分地区)、沙州路(含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属甘肃行省管辖;今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等地区隶属脱思麻宣慰司(又称脱思麻路)管辖,今玉树地区属朵甘思宣慰司管辖。
明清时期,在地方行政建制上继承元代的行政建置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明代将元代四级管理体制简化为省(布政司)、府(直隶州)、县三级制,边疆民族地区仍实行羁统治政策。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占领陕西省,大将耿秉文镇守陕诬,并开拓西宁市地区。洪武四年(1371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西宁归入明朝的版图。明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设河州卫、西宁卫等,并建立积石州千户所归德千户所、碾伯千户所等;在西宁卫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设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卫等塞外四卫;海南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等藏族地区由河州卫管辖;玉树市地区由朵甘卫管辖。
清代初年,今青海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定了发生在青海境内的叛乱事件,次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及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后又相继建立巴燕戎格厅、贵紫德厅、丹噶尔厅和循化厅,其余地方属西宁市办事大臣辖地,统管青海湖环湖各族、古二十九旗加察汗诺门罕旗和玉树四十族,果洛南部地区属松潘县直隶厅管辖。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青海地区沿用省、道(行政区)、县三级管理体制。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辖西宁、大通、碾伯、黄河雅罗鱼、巴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湟源县七县和玉树市、都兰县二理事。
1927年,裁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
1928年,为安定边疆地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将青海改为行省,设立青海省政府委员会,改北洋政府省、道(行政区)、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建制,此后青海按行省建置增设县治,原甘肃省西宁市道属各县(西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碾伯、循化、贵德、巴戎、湟源7县)及原青海办事长官所辖蒙古二十九旗、玉树二十五族、环海八族、果洛等地划入青海省,定西宁县为青海省治。
1935~1943年,青海省根据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的《设治局组织条例》,先后在牧业区启动设立17个设治局(其中3个未实施),以为进一步建立县级行政区划的过渡形式。1937年起,青海省逐渐设立了第五行政督察区(今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第六行政督察区(今玉树市地区)、第七行政督察区(今海南同德、果洛部分地区)。1945年,分别将区序改为第一、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7年,裁撤第一、第三区,只保留第二行政督察区(今玉树地区),并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青海省辖地专级行政督察区1个(治玉树),县级市1个(西宁市),县19个(大通湟中、互助、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贵德、化隆、湟源县、共和县、警源、玉树、都兰同仁、兴海、囊谦、称多、海晏、同德),设治局2个(祁连、星川),此外有直辖区3个(河南省四旗、刚察千户、果洛地区)。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所属部队进驻西宁,并于9月26日成立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省人民军政委员会代行省人民政府职责,先后接管西宁市、玉树行政督察区,以及19个县、2个设治局、3个直辖地区。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设1个市、18个县、1个设治局、2个直属区。
1953~1954年,根据中央在地方组建地专级民族自治区的决定,先后组建了海北藏族自治区、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黄南藏族自治区、玉树藏族自治区和果洛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各民族自治区改称自治州。
1958~1978年,青海省的城镇由45个压缩到40个,全省县级行政区中,设置了4个市、39个县、3个县级区和4个市辖区。1965年,格尔木市大柴旦行政区、冷湖行政区3个市的建制撤销,改市为县或建制镇。
1992年,青海省地、市级行政建制为1个市、1个行署、6个自治州,县级行政建制包括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4个市辖区、3个行政委员会,县级单位增加至46个。此时的建置制度主要表现为基本地域管辖、划分和勘界。
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通过“十年勘界”先后累计完成7626.39千米省界、3693.17千米州(地、市)界、8571.73千米县(市、区)界、23155千米乡(镇)界的勘界任务。2000年后,青海省开始设立建制镇,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有地级市1个、县级市2个,建制镇137个。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6′~39°19′之间。青海省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东西宽1200多千米,南北长约800多千米,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列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平均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受地形影响显著。年平均气温在-5.1~9.0摄氏度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4~-4.7摄氏度,祁连托勒为最冷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摄氏度之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最热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毫米,久治最多,冷湖最少;年平均积雪日数为42.7天,清水河最多,循化最少;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6331.1兆焦/平方米,柴达木盆地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6712.9~7030.2兆焦/平方米之间,是青海省太阳总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55.2小时,5月最多为250.4小时,2月最少为205.8小时;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高海拔地区年平均风速明显大于低海拔地区。依据青海省地理环境地势高、温度低的特征,将气候划分为以下八个区。
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日月山以东,东、北至甘肃省、青海两省边界,南至黄南山地,属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的递减率为0.62摄氏度每百米;年降水量除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外,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左右。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相关地区的南部热量条件优于北部,降水量变化则相反,北部多于南部,北部降水日数也较多;在东西方向上也有明显差异,湟水谷地东部的民和年均气温为7.9摄氏度,西部的湟源县年均气温是3.1摄氏度。
高原温带干旱气候区大致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南山以南,黄河以西,鄂拉山以北。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5~4.1摄氏度之间,7月气温为14.2~16.4摄氏度之间;热量条件在青海省内属于较好地区,无霜期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年蒸发量在1900毫米以上,干旱少雨;年平均风速较大,大风日数较多,平均风速一般在3~3.5米每秒,年大风日数在1568天左右。
高原温带极干旱气候区主要位于柴达木的中、西部,有干燥、少雨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2~5.1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大都在50毫米以下,西北部不足20毫米,年蒸发量在2200毫米,其中冷湖行政区高达28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30%左右,是青海省境内最干、相对湿度最低的地区之一。高原温带极干旱气候区相关地区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均为中国境内高值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其中冷湖高达3550.5小时,为全国最高值,年日照百分率均在70%以上。
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位于青南高原的东南部,自然条件复杂,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有冷湿的特点,热量条件差,年均温为零下5摄氏度至2摄氏度,南部河谷地带高于2摄氏度;在班玛县、玉树市、囊谦县等地,7月平均气温6~13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零下7摄氏度。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相关地区的降水受西南季风影响明显,是青海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以上,且降水量较稳定,东部久治年降水量达到764.9毫米,向西至清水河则减少至500毫米左右;南部班玛年降水量为671.5毫米,向北至甘德县境内则减少至490毫米左右;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带,降水量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夜间降水量多,普遍占总降水量的60%以上。
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包括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海南藏族自治州州的南部、果洛州的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中东部、祁连山脉中段和青海湖盆地等,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兴海、江西沟等平均海拔在3300米左右的盆地和谷地,年平均气温多在0C以上;北部的野牛沟、托勒,虽海拔在3300米左右,但因地形利于冷空气的侵袭与停留,其冬季温度低,托勒地区12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7.7摄氏度,其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2摄氏度至零下3.9摄氏度,昼夜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大。此外,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相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5~9月,其中杂多地区降水最多,达535.4毫米;托勒地区最少,为273毫米;风速较大,冬、春季多出现大风,尤以2至3月为多,8至10月平均风速最小,年大风日数一般在50天以上,其中曲麻莱地区高达113天。
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位于长江、黄河源市头地区,年均气温在零下4摄氏度左右,热量条件差,年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大风日数多,年均风速大,其中沱沱河的年均大风日数高达146.2天,风速最大出现在3月。
高原寒带半干旱气候区位于祁连山脉西段,年均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最暖月仅4~5摄氏度,东部的温度低于西部,北部的温度低于南部。此外,高原寒带半干旱气候区相关地区的年降水量由东部的500毫米向西减少为200毫米以下。
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主要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气候严寒干燥,热量条件极差,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4摄氏度,最暖月气温仅5.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太阳辐射较强。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相关地区的降水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东部五道梁为274.6毫米,西部仅为30~50毫米,降水以固态降雪形式为主,夜雨量占50%以上,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青海处于古中国陆块及古欧亚大陆的活动边缘,地质构造演化史可追溯到太古代(约25亿年前),经过长期演化,发生了基底演化、洋陆转化、高原隆升等多期重大构造事件,在不同阶段地质构造运动的挤压、隆升和变形作用下,中更新统以前的地层都不同程度发生了褶皱变形,同时新生代陆内推覆构造和构造盆地广泛发育,形成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巴颜喀拉、玉树市—雅袭江、阿尔金山脉等五大断裂地震带。今青海省境内有各类地层分布,从下元古界到新生界皆有发育,北部为华北古陆陆缘沉积区,隶属于秦岭祁连-昆仑地层区中段,地层齐全,尤以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分布最广;南部为华南古陆陆缘沉积区,隶属于川、滇、青、藏地层区的北部,以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为主。按地质构造演化史发展,青海省地质构造主要划分为5个时期,即前震旦纪阶段、中寒武世—中志留世阶段、晚志留世—早石炭世阶段、晚石炭世—中侏罗世阶段、中侏罗世—新生代时期。
前震旦纪阶段是柴达木地块逐步形成阶段。早元古代结束期,随着中朝—华北板块的上升,带动古祁连山地区稳定上升,发生了湟源造陆运动,祁连山抬升地段发生了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使地层变质成混合岩、片麻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长城纪末期发生的湟中运动,使得青海省内全区海水暂退,同时运动产生的热流变质作用让柴达木地块乃至整个古中国板块的结晶基底形成。前震旦纪阶段末,发生了区域性造山运动,垒吉运动,使全区海退而且使古柴达木地块最终成型。
中寒武世—中志留世阶段青海省境北部地裂作用居于主导地位,古中国板块解体,祁连加里东地槽形成、发展和封闭;柴达木盆地地块脱离古中国板块独立发展,并且随着边缘分裂、肢解逐步缩小其范围;岩浆活动活跃,地慢侵壳作用增强水陆分野明显,但以海域为主。在早志留世末期,祁连造山带已开始全面封闭,中、南祁连山全面海退,同时有规模巨大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并在局部断裂带出现偏碱性的正长岩类。拉脊山至此结束了海侵的历史,成为青海省内最早成陆的一条山脉。
晚志留世—早石炭世阶段青海省境内地幔的变化主要是使早期上隆部分复平,地壳的垂向增长幅度不大,并未真正在本区及其广阔的外围形成强大的均衡山系,主要的隆起带在阿尔金山脉中西段南祁连山脉湟源地块,两侧为相对的缓坡地带或滨海平原。晚泥盆世,柴达木盆地地块受到经向挤压,地势起伏逐渐明显起来,同时沿柴达木纬向中轴带形成了陆内海湾。早石炭世已是造山阶段的晚期,造山带的走向不均匀性已有明显的反映,部分地区形成了不规则的隆起剥蚀区,海水进入,使剥蚀区形成孤岛或半岛。早石炭世晚期,青海省区中部的海湾虽未退尽,但亦有变浅之势。
早二叠世晚期,柴达木地块全面上升海退,最终成陆,地块边缘陆壳重熔形成中酸性侵入岩,同时带动周边发生了区域性造山运动。中三叠世安尼期末,青海地区发生了早印支运动,在祁连山脉表现为造陆运动,使海盆向中、南祁连山边区收缩,唐古拉山脉东北部成为陆缘海。与此同时,在巴颜喀拉地区和唐古拉地块相向倾斜的地带形成了本阶段第二期陆间裂谷,引发了青海省地区最终的海底火山喷发。晚三叠世末,青海省地区爆发了晚印支运动,是一次全域性造山运动,不仅影响到整个印支海槽的回返,而且使北祁连冷龙岭北坡的基底断裂和柴达木盆地地块周边的基底断裂复活,从而形成了冷龙岭基性-超基性岩带、宗务隆山青海南山基性岩带等岩带。至此,青海省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已经成型。
侏罗纪末期海水退尽,青海省成为统一的陆地,开始以陆内推覆造山和强烈的抬升为主,地壳大幅度水平收缩,垂直方向加厚。大型山间盆地不断发展,高原逐步形成。始新世—渐新世时期,南祁连山脉、西秦岭、巴颜喀拉山脉等仍然为隆起剥蚀区;柴达木盆地、西宁盆地等重新成为湖区,且普遍形成了膏盐相沉积;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唐古拉山西段,古湖群开始成型,其中沱沱河盆地沉积物厚达8000米,为青藏高原北部古近系沉积幅度最大的地区。古近系末,以唐古拉山脉为中心发生了造山运动,周期有以酸性为主的岩浆侵入,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陆表造山和地幔拗陷,引起了西宁盆地的退缩和柴达木盆地的扩展,同时在长期处于剥蚀状态的南祁连山、西秦岭和巴颜喀拉山脉造成了明显的地势差和断陷。
中新世开始,青海省区内的一系列盆地开始发展起来,如哈拉湖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托素湖盆地、可可西里盆地、祖尔肯乌拉山诸山间盆地,形成了一条横贯青海省东北到西南的蛇形盆地群。与此同时,在青藏高原腹地引发了大规模的大陆碱性火山岩喷发。中新世末期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使得推覆构造带发育起来,同时在唐古拉山脉地区有碱性岩侵入,从而结束了青海省长期岩浆活动的历史。由于此时下层地幔收缩,中层“四台围限”,上层构造推覆,使青藏高原进入了强烈抬升并向四周外溢的时期。第四纪期间,青海省内最后一条山脉一阿尔金山脉成型;柴达木盆地湖区收缩,盐类成矿作用日益显著;高寒山区山岳冰川发育。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青海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海拔6851米;最低点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境内青海省最东端与甘肃省交界处,海拔1644米。
青海境内山地分布十分广泛,山地面积约占整个青海省面积的50%以上,可分为祁连山脉—阿尔金山系、东昆仑山系、唐古拉山系、秦岭山系;盆地主要有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哈拉湖盆地、茶卡盆地、河南—泽库盆地、星宿海盆地等,也有在河谷中盆峡相间,形成规模不等的小型盆地;河谷地貌主要有湟水谷地、黄河谷地、大通河谷地、隆务河谷地、玉树通天河谷地、澜沧江谷地等。青海省地貌可分为三个大区,即阿尔金山脉—祁连高山山原大区、柴达木—河湟中海拔盆地大区、青藏高原大区。
阿尔金—祁连高山山原大区位于青海省北部,以阿哈提山—安南坝山—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宗务隆山—大通河源市—大通山—达坂山成一线作为界线,与柴达木盆地—黄湟中海拔盆地大区分开。该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平行山脉以及山脉之间的谷地,平均海拔3000~4000米。
柴达木—河湟中海拔盆地大区,位于祁连山脉与东昆仑山之间,横贯青海省中部,是青藏高原内差异运动强烈的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封闭、半封闭的盆地地区。柴达木—河湟中海拔盆地大区被鄂拉山、哇洪山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柴达木内流盆地区,平均海拔2600~3200米;东部是以黄河水系为主的河谷盆地区,平均海拔1700~2400米。
青南高原包括昆仑山脉及其南部的广大地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相对起伏达到了1500~2000米,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区内分布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阿尼玛卿山和布尔汗布达山。青藏高原大区最重要的地貌特征是冰川和冰缘地貌发育,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西部海拔5500米以上的高山,如高原东部的玛积雪山为现代冰川发育;古冰川活动遗迹主要在青南高原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地;冰缘地貌大多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青南高原南部的唐古拉山山地海拔较高,其西段山顶是青海省内现代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青海境内河流湖泊遍布,按河川径流的循环形式,河流以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布尔汗布达山为分水岭,分为外流水系和内流水系,包括黄河、长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四个一级区。外流水系主要有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水系,分别注入渤海、东海和南海,属太平洋水系,水系总面积36.5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面积的50.5%;内流水系共分6个内陆水系,分别为柴达木盆地水系、青海湖水系、哈拉湖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祁连山脉地水系、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系,均属于西北诸河水系,总面积35.8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面积的49.5%。
青海省境内河流众多,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均发源于青海,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市头”之美称。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3518条,河长100千米以上的有128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122条。青海境内的河流分外流与内流两大系统,其中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属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具有河网密度大、流程长、径流量大的特点;内陆河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具有水流分散、流程短、径流量相对较小以及多为季节河等特点。
黄河是青海省最长的河流,在青海省境内河长1983千米,其中完全在青海境内河道长1517千米,与邻省共界的有145千米,在邻省境的有321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干流流经青海省16个县。青海省黄河流域水系发育,省内流域面积大于等于50平方千米的各级支流共有894条,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支流达77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38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支流38条。河长大于100千米的支流有24条,河长大于200千米的支流有4条,即泽曲、曲什安河、湟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河。其中湟水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肯特达坂山的洪呼日尼哈,河源海拔4353米,干流河道全长371千米,流域面积为3287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68.4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1.58亿立方米。
长江是青海省内第二大河流,青海境内干流长1206千米,省境内流域面积约1.68万平方千米。长江干流上段囊极巴陇(当曲河口)以上称沱河,河长约346千米;下段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称通天河,河长约860千米。长江源区庞大的扇状水系由长江中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以及通天河上段组成,一级支流有114条,二级及以下的支流纵横密布,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支流86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47条;流域面积大于5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9条;流域面积5000~10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6条,即莫曲北麓河、色吾曲、聂恰曲、雅奢江及大渡河;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3条,即当曲、布曲及楚玛尔河。
长江中源沱沱河位于长江源区西部,自源头至当曲河口,沱沱河长约346千米,流域面积1761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9.1立方米每秒,年均径流量9.18亿立方米,径流补给主要为降水和冰川融水;长江南源当曲,又名阿克达木河,位于长江源区南部,干流全长352千米,流域面积3.01万平方千米,干流沿途共接纳200余条支流,径流补给主要为天然降水和冰川融水(冰川融水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4.7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1.79立方米每秒;长江北源楚玛尔河,位于长江源区北部,有河湖相连、河床宽浅、水流散乱、心滩首尾相连的特点,发源于昆仑山脉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河道全长541千米,流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共有5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较大支流有11条。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藏语“拉楚”,意思为“瘴子河”,源于青海,经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出国境,向南流经柬埔寨于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中原地区境内干流长2194千米,流域面积约16.48万平方千米。青海省境内,澜沧江的干流长457千米,流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青海省境内澜沧江流域河网密集,水系由干流扎曲和200多条大小支流组成,青海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9条,其中一级支流6条;流域面积大于5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吉曲(河长258千米)和子曲(河长277千米)。
扎曲是澜沧江上游段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中部加果空桑贡玛山,河长89千米,流域上游高山区多冰川雪岭,河道宽浅,河宽一般可达100~200米;下游囊谦县县城以下河流在高山峡谷中穿行,坡陡流急,河床下切深,河宽30米左右,河床多为砂砾石质。子曲是澜沧江上游段扎曲左岸一大支流,径流以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东北端扎格俄玛拉山口东北2千米处的无名山地,干流全长299千米,青海省境内干流长277千米,流域面积8212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支流有50条,其中一级支流有24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德曲、日青曲、隆曲、赞曲、盖曲5条。
那棱格勒河又名“那仁郭勒”,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是柴达木盆地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流程最长的内陆河,径流由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发源于昆仑山脉阿尔格山的雪莲山南麓,源头海拔高程5200米,河长575千米,河宽20米左右,水深0.41.6米,流域面积2.7671万平方千米,为砂砾石质河床,河道弯曲,水系较发育,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21条,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0条。
格尔木河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是柴达木盆地第二大河,总长447千米,流域面积23104平方千米。河流上游由东西两大支流组成,东支舒尔干河为格尔木河正源,河源海拔5700米,河长317千米;西支奈金河,河源海拔5400米,河长248千米。两河横贯柴达木盆地南缘山区,两支流汇流后形成格尔木河,最后注入达布逊湖。格尔木河集水面积19621平方千米,径流以冰雪补给为主,以降水补给为辅,多年平均径流量5.69亿立方米。
黑河,古名弱水,上游称甘州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河流源出祁连山脉走廊祁连山脉与托来南山间的分水梁,东南流经纵谷草地,至青海省祁连县黄藏寺纳东南来的峨博河后,转向西北,穿走廊南山80千米横谷,水深流急,至莺落峡口出山。莺落峡为黑河干流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径流形成区,以下为径流消散区,下游额济纳旗为无流区。黑河流域由南向北流经青海、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3省(区),途经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阳拉善高原3个地貌类型区。
疏勒河位于祁连山西部,发源于祁连山,是中国第三大内陆河。其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均海拔3885米,流域面积约1.14万平方千米。疏勒河上游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83亿立方米,流量年季分配不均,全年径流总量的53%集中在7~9月,冬春两季径流量只占全年径流量的8.5%和10%,且总径流量年际间变化也很大。
青海省是多湖泊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地以及河湟谷地区湖库区。境内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共有439个,总面积达1.34万平方千米,为青海省土地面积的1.85%,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7.3%,仅次于西藏自治区,居中国第二位。其中,内流区共有湖泊212个,外流区有湖泊227个;淡水湖286个,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的外流区及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有扎陵湖、鄂陵湖、可鲁克湖等;咸水湖和盐湖153个,咸水湖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有青海湖、可可西里湖等,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约占中国盐湖面积的90%,有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等。
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措鄂博,古称西海、鲜水、鲜禾羌海和措温波,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流域总面积为2.96万平方千米,湖面东西长约106千米,南北宽约63千米,略呈圆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湖中有六座岛屿,分别为鸟岛、鸬鹚岛、海心山、新沙岛、老沙岛和三块石岛。青海湖流域呈近似织梭形,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有10多个大小不同的湖泊,主要有青海湖、尕海、海晏湾和耳海等,均为咸水湖。青海湖流域中,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主要有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倒淌河、黑马河等,河流主要以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2021年,青海湖平均水位3196.51米。
鄂陵湖又名措鄂朗,古称鄂灵海,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湖水清澈蔚蓝,距西侧扎陵湖直线距离约10千米,两湖东西相望,俗称黄河上游的“姐妹湖”。鄂陵湖湖面海拔4272米,东西窄、南北长,南北长约32.3千米,东西宽约31.6千米,湖面面积61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6米,湖心偏北处最深达30.7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湖区集水面积1.82万平方千米,补给系数29.8。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降水补给,入湖河流有黄河、勒那曲等,其中黄河干流呈西—北东向穿湖而过。多年平均年入湖径流量为12.57亿立方米,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9、10月;多年出湖径流量约6.36亿立方米,水量收支平衡;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千克每立方米,年出湖输沙量6.37万吨;湖水透明度为2.0~5.0米,夏季表层水温为9.0~14.0摄氏度。
扎陵湖又名措加郎,古称柏海、查灵海,湖区风力强劲,白浪翻滚,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部、布青山南的黄河上游宽谷中,西北角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大部分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湖泊呈不对称菱形,水位海拔4292米,长35千米,最宽处21.6千米,平均宽15千米,面积526平方千米东部较深,最大水深13.1米,平均水深8.9米,蓄水量46.7亿立方米。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集水面积8161平方千米,补给系数15.5。多年平均年入湖径流量为11.84亿立方米;湖水透明度为1.0~3.0米;夏季表层水温为9.0~14.0摄氏度;湖水矿化度为500毫克每升,pH值7.7,属吞吐型淡水湖。
入湖河流有黄河和卡日曲等,水系特点为“支强干弱”,右侧支流较多,且源远流长;左侧支流较少,水量不大,其中由100多个小湖组成的湖沼湿地(星宿海)亦为重要补给源,出流于东南黄河宽谷,约经30千米曲折流程,途中汇纳多曲和勒那曲来水,下注鄂陵湖。此外,湖东南有一子湖,名茶木措,湖水矿化度为98.2克每升,pH值9.4,属闭流类氯化物盐湖,湖泊氮、磷浓度较低,属贫营养类型湖泊。
察尔汗盐池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与都兰县交界地带,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固、液相并存盐湖。湖泊由涩聂湖、达布逊湖、北霍鲁逊湖、南霍鲁逊湖、大别勒湖、小别勒湖、达西湖、协作湖、团结湖、东陵湖10个常年性胆巴湖和季节性卤水湖以及大片干盐滩组成,地面海拔2678~2683米,长168千米,宽20~40千米,面积4704.8平方千米。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补给,入湖河流18条,主要入湖河流有格尔木河、乌图美仁河、大灶火河、小灶火河、诺木洪河、托拉海河、泉集河等,实测16条入湖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62.4立方米每秒,径流量19.8亿立方米,由于沿程蒸发等消耗,净入湖径流量约8.2亿立方米。
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共有203座水库(水电站),其中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22座,小(1)型水库87座,小(2)型水库81座,总库容342亿立方米。截至2022年末,“引大济湟”工程的主体已全部建成,其中黑泉水库、调水总干渠、石头峡水库、北干渠一期已建成并发挥效益,北干渠二期工程、西干渠工程主体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沿黄四大水库灌溉工程也已建成运行,初步构建起水利基础设施骨干网络。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的龙羊峡谷,上距黄河发源地1684千米,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千米。龙羊峡谷形成于距今12.5万年以来的共和运动,使本河段强烈下切侵蚀、切穿贯通。龙羊峡谷全长40千米,黄河穿越其间,河谷宽9千米,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青藏高原的高夷平面,上游是宽阔平坦的共和盆地的宽谷,使整个峡谷上游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龙羊峡水电站坝高178米,坝底宽80米,坝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左右两岸均高附坝,大坝全长1140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水库设计最高蓄水位海拔2600米,是一座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大型综合利用枢纽工程。
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市河段第二座大型梯级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拉西瓦镇境内。拉西瓦水电站区为高山峡谷地貌,河谷两岸基本对称,坝址岩体为中生代印支期灰白色中粗粒块状花岗石,岸顶至谷底相对高差达700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2452米。拉西瓦水电站大坝坝顶海拔高程2460米,最大坝高250米,拱冠梁底部厚49米,坝顶宽10米,坝顶中心线弧长466.4米,总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2.23亿千瓦时,电站于2004年河床截流,2009年4月,首批两台机组投产发电,其中6号机组是中国电力装机容量8亿千瓦的标志,2010年8月,拉西瓦水电站一期五台机组全部正式并网发电。
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三座大型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李家峡河谷中段,上距黄河源头1796千米,下距黄河入海口3668千米。坝址区河谷断面呈“V”形,两岸基本对称,坝址基岩岩性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由较坚硬的条带状混合岩、斜长片岩相间组成,并穿插有花岗岩脉。李家峡水库周边由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的群山围绕,海拔近4000米,水面深处逾180米。李家峡水电站大坝为三心圆双曲拱坝坝长414.39米,坝高155米,坝顶宽8米,坝底宽45米,正常蓄水位海拔2180米,坝顶海拔高程2185米,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电站4台机组分别于1997年2月13日、12月10日1998年6月6日、1999年12月10日投产发电。
青海省发育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共有10个土纲、16个亚纲、22个土类,土壤面积65.4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67%,其中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占36.52%,高山草原土占23.94%,耕种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占全省土壤的49.8%。青海境内的土壤表层养分总体表现为有机质含量高、钾素多、磷素少,土壤中微量元素呈现少、缺铂及硼、锰、铜、铁富足的特点,由于土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侵蚀较重,土层和可耕作层薄,次生盐渍化和沙化严重。
青海省内的高山土占全省总壤面积的63.52%,面积达41.6万平方千米,是全省分布面积最广泛的土纲,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省西北部的阿尔金山脉西段海拔3800~4500米的干(寒)山地、青海省北部的祁连山脉地等地。青海省内的半水成土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6.46%,面积达4.23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体中部、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湖滨洼地、湖滩地边缘和山前坡麓地带的冲积洪积扇缘等地。青海省内的半淋溶土仅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8%,面积仅有0.52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河谷避风的山坡地带,或河谷两岸的峡谷中。钙层土面积3.21万平方千米,占青海全省土壤面积的4.9%,是青海省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土壤类型,其中栗钙土是青海省农业生产面积最大的土壤,是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碳酸钙的淀积层位与含量均较黑钙土类要高,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环湖各州县及海东地区,是青海省分布面积比较广泛的土类之一。青海省内的盐碱土面积2.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12%,其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盐土面积占全省盐土总面积的98.05%,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环湖地区盐土面积仅占全省盐土总面积的1.95%。此外,青海省内还分布有干旱土、漠土、人为土、水成土、初育土。
青海土地类型多样,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耕区;东部农业区形成川、浅、脑立体阶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地区及东部地区。
青海省拥有耕地846.30万亩,主要分布在海东市、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3个市州,占全省耕地的74.90%;拥有园地93.50万亩,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占全省园地的90.45%;拥有林地6905.39万亩,主要分布在果洛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等3个州,占全省林地的52.44%;拥有草地59206.23万亩,主要分布在玉树州和海西州,占全省草地的69.11%;拥有湿地7651.78万亩,主要分布在玉树州、海西州、果洛州等3个州,占全省湿地的92.43%;拥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51.72万亩;拥有交通运输用地210.82万亩;拥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69.93万亩,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州2个州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64.92%。
青海省内的动物资源主要可分为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药用动物、家畜家禽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如水獭亚科、喜马拉雅山脉草原旱獭、赤狐、猞猁、香鼬、兔狲、金猫、石貂、豹、岩羊、藏原羚、黄羊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野牦牛、西藏羊、玉树马、贵南黑紫羊、环湖改良细毛羊、骆驼、山羊、黄牛、犏牛、“浩门马”、河曲马、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马等。
青海省内的植物资源主要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化工原料植物、香料蜜源植物、食用菌类等。其中,药用植物约50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图、大黄、川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花、藏茵陈、党参、黄芪、疏叶当归、莨宕、麻黄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亚麻等70余种。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多枝柽柳等50余种。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属、玫瑰等40余种。食用菌类有发菜、蘑菇、黑木耳等10余种。此外,青海省森林面积4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3%。
青海省境内的年均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每年有约596亿立方的水流出青海。2021年,青海省全境平均降水量356.2毫米,折合水量2481.6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842.21亿立方米,折合折合年径流深118.3毫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24.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62.53亿立方米(地下水中与地表水非重复量17.77亿立方米),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12.1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
2021年,青海省全省总供水量24.5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1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77.8%;地下水源供水量4.97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0.2%;其他水源供水量0.4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0%。2021年,青海省总用水量为24.5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0.9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4.5%;林牧渔畜用水量6.5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6.8%;工业用水量2.4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2%;城镇公共用水量0.9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3.6%;居民生活用水量1.9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生态环境用水量1.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
青海省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其中包括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48种、非金属矿产78种、水汽矿产3种。境内矿产资源的分布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青海省境内的矿产资源具有品位普遍较高、分布范围较广、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鲤、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青海省境内的主要成矿区(带)可划分为祁连县成矿带、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成矿区、东昆仑成矿带、“三江”北段成矿带等,其中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有33个大中型盐湖、60多个矿点;东昆仑山脉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铂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聚宝盆”,共有大小不等的盐湖33个,已探明矿点200余处,计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截至2023年7月,盆地各种无机盐探明储量达3709亿吨,钾、镁、锂资源储量均居中国首位,累计查明硼矿资源量4533.90万吨,溴矿资源量22.79万吨,碘矿资源量1.21万吨。柴达木盆地重点开发盐湖矿区有13个,按照资源禀赋和分布特点可分为东部(以盐矿为主)、中部(以钾、锂、镁、硼为主)和西部(以钾、锂为主)三个区域。其中,硼矿开发情况已形成了年产5万吨硼酸生产能力。此外,柴达木盆地的茫崖石棉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棉矿床,已查明储量为3823.9万吨,居中国首位,占国内总储量的41.75%,所产石棉的质量好,以中短棉为主,可纺性强,其产品畅销国内外;青藏高原最大气田——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累计向拉萨市供应天然气3.4亿立方米,替代43.86万吨标准煤。
截至2020年10月,青海省现各类矿产135种,查明矿产88种,单矿种产地数1121个,其中,大型184个,中型224个,小型713个。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矿、石棉矿、饰面用蛇纹岩、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矿产居中国第一位。青海省已经进入国家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主要有,盐矿3085.5亿吨,占中国总储量的22.89%;镁矿55.68亿吨,占中国总储量的83.22%;矿2294.05万吨,占中国总储量的41.09%;锂矿1538.25万吨,占中国总储量的83.09%;钾矿8.37亿吨,占中国总储量的77.64%;硼矿1865.77万吨,占中国总储量的24.63%。此外,2010年在青海冻土带发现的“可燃冰”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陆地上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入选“全国十大地质科技成果”。
青海省拥有的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位居中国前列,还有丰富的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等储量,清洁能源资源品类齐全。青海省全省理论水能蕴藏量2187万千瓦,全省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条,可装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241处;光能丰富,年总辐射量约5862~7411兆焦每平方米。
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已初步建成海南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可再生清洁能源基地。截至2020年底,海南州以水、光为依托,海西州以风、光为重点,可再生能源装机分别达到1841万千瓦、1043万千瓦。此外,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青海—河南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全面建成投运,其新能源占比在世界清洁能源外送特高压通道中位列前列。青海省还建造了海南州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水光风多能互补1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海西州6万千瓦光热项目是全国首座商业化运行光热电站,海南州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群装机规模在全球同类型中位列前茅。
青海省境内有种子植物约2700种,其中藤类植物约41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门2629种。青海省境内主要分布有针茅属种、落叶阔叶林、油松林、寒温性山地针叶林等,如短叶针茅、冷蒿、铁杆蒿、薹草属、赖草、飞燕草、山杨、红桦、白桦、油松、胡榛子、云杉、陇东海棠、华西忍冬、太白花楸、羽叶丁香、毛脉槭、茶条槭、北沙柳、川西云杉、大果圆柏等。青海省内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大类22科30属53种1变种,其中藻类1科1属1种,真菌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9科27属50种1变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发菜;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2种1变种,其中真菌2种,被子植物门50种1变种,有甘肃桃、黑果枸杞、冰沼草、川贝母、七叶一枝花、褐花杓兰、西南手参、短芒芨芨草、三刺草、青海固沙草、久治绿绒蒿、大花红景天、金铁锁、肉苁蓉等。
青海省全省境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约476种,其中鱼类5科26属55种,主要有川陕哲罗鲑、青海湖裸鲤、齐口裂腹鱼等;两栖纲9种,主要有西藏山溪鲵、大鲵属、蟾蜍、中国林蛙、西藏蟾蜍;爬行纲5科5属7种,主要有青海沙蜥、密点麻蜥、亚洲蝮属等;鸟类42科113属293种,主要有黑颈鹤、藏雪鸡、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蓝马鸡、藏马鸡、高原山鹑、红喉雉鹑、岩鸽、褐岩鹦、红隼、三趾啄木鸟、黑头噪鸦等;哺乳动物23科68属103种,主要有雪豹、云豹、金钱豹、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普氏原羚、野骆驼、豹猫、石貂、棕熊、香鼬等。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川陕哲罗鲑、西藏山溪鲵、大鲵属、黑颈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黑头噪鸦、雪豹、云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普氏原羚、野骆驼;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蓝马鸡、藏马鸡、红、三趾啄木鸟、石貂、棕熊。
截至2022年9月19日,青海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经过整合优化,全省共有7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26.52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8.08%,其中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的77.17%。
青海省内主要建设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此外青海省正在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昆仑山国家公园。截至2023年1月1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完成试点任务,计划将于2023年内正式设园;青海湖已获准进入创建国家公园阶段,计划将于2024年完成各项创建任务;昆仑山脉国家公园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在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保护价值对中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千米,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区域内有著名的昆仑山、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等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雪原广袤,河流、沼泽与湖泊众多,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67个。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分为三个园区,即澜沧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其中,澜沧江源园区面积1.37万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冰川雪山、冰蚀地貌、高山峡谷林灌木,并进行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和退化草地修复,加强对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黄河源园区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区内有鄂陵湖、扎陵湖、星星海、冬格措纳湖等丰富的水利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径流汇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园区也以水源涵养功能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以保障生态安全;长江源园区面积9.0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现代冰川、冰缘冻土、冰川遗迹、高海拔湿地、草原草甸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野牦牛、西藏野驴、棕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因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和"世界第三极",主要对象为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区海拔高、气候干旱寒冷,形成了典型的高寒气候特征,冰川广布,拥有山谷冰川和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有维管植物约202种,分属30科102属,其中以矮小症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有哺乳类动物有30种,隶属于5目12科20属;有鸟类有56种,隶属10目22科;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羚羊、蒙古野驴、白唇鹿、棕熊等。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该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9月,该区被更名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五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高原动物食物链、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高原生物的重要基因库。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系南麓,东起环青海湖东路,南至109线国道,西临环湖西路,北达青藏铁路以内的整个青海湖水体、湖中岛屿及湖周沼泽滩涂湿地、草原,总面积为4952平方千米。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区内共计鸟类189种、兽类41种、两栖爬行纲5种、鱼类8种,主要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等。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省内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程度深、成灾率高。青海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灾、雪灾、雹灾、风灾、霜冻、寒潮、雷电、洪涝等。青海省内干旱频繁且严重,受灾面积大,尤其是春旱,农区和牧区出现频率均较高,有“十年九旱”之说。此外,青海省多发雹灾,主要集中在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和鄂拉山地区,雹路线程长,持续时间长。青海省境内广大牧区的雪灾和大风雪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青海南部高原,有“三年一小灾,九年一大灾”之说。
2022年8月18日,西宁市大通县青林乡、青山乡瞬间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漫溢,2个乡镇6个村1517户6245人受灾。次日早晨,该次灾害已造成17人死亡。
青海省内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程度深、成灾率高。青海主要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青海境内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基本集中分布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黄河谷地以及青海境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湟谷地地区。此外,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同时青海境内分布有多处活动断层系,导致青海省境内的地震活动非常活跃,极易发生地震灾害。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人,无名尸体11具,失踪270人。
2022年1月8日凌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6.9级地震,涉及青海省3个市州6个区县32个乡镇,波及甘肃省等地,仅在门源县,就有12个乡镇,105个村(社区)及种马场、浩门农场1513户13377人受灾。
2023年12月19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受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6.2级地震影响,青海省减灾委决定于12月19日4时20分启动省III级救灾应急响应。
截至2020年末,青海省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25个县、7个自治县,省政府驻西宁市城中区西大街12号。
西宁市古称“青唐城”“西平郡”“州”,是青海省的省会,位于青海省东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湟水及其三条支流的交汇处,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西宁市历史悠久,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市建制之始。随着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西宁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此外,西宁还是消暑圣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海东市是青海省辖地级市,因地处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东部而得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西宁市与兰州市之间的河湟谷地,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海东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拥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等遗址。海东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它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南路”必经之地;作为青海省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它是内地进入青藏的咽喉要地、青藏高原的东部出省通道,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座落在城市核心区内,青藏铁路、兰新高铁、109线国道和北京-拉萨高速公路横贯市境。同时,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海东市“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名片。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6万人,乡村人口2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43%;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60‰,人口死亡率为7.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7‰;女性人口296万人,男性人口29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01;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占比21.68%,16~59岁人口占比64.37%,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9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25%。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青海省2022年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94.3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9.47%。青海省内包含了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其中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民族地区有自治州6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自治县7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
在青海全省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25个县、7个自治县中,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是7个自治县,其余地区以少数民族散居为主。其中,藏族遍布全省各地,主要分布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牧区;回族主要分布在化隆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自治县;土族主要散居在青海省内;撒拉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内的民族地区常住人口194.45万人,占全省32.8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0.8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40%;此外,青海省内藏族有152.35万人,回族有94.86万人,土族有20.08万人,撒拉族有12.95万人,蒙古族有10.2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有4.34万人。
青海省境内的通用语言包括汉语、藏语、蒙古语、撒拉语,土语等。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秦陇片,其下包括西宁市话(包括西宁、平安、湟中区、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门源回族自治县、化隆、贵德)、乐都区话(包括乐都、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话(包括循化、同仁、贵德)三个次方言。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青海方言在发展中也融合多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音成分,同时语法也受到了少数民族语法的影响;此外,一些特殊的方言词及大量的儿歌、歇后语、谚语等俚语中也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气息。
青海方言有着较为明显的杂性,含有大量的借词,大都是从土语、藏语、蒙古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用语中借用的。借词的使用,多是因为借用语言中没有恰当的汉语对应词,如回族每天五次礼拜的名称“班达”(破晓之前的礼拜);或者是因为尊重民族传统而使用借词,如蒙古语中的“咕噜雁”(大雁),“敖包”(祭祀)等。青海方言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以语音系统为例,青海方言的西宁话包括23声母,零声母在内,30个韵母,阴平44、阳平24、上声53、去声213四个声调;乐都话包括27个辅音声母和零声母,32个韵母,平声23、上声55、去声214三个声调;循化话包括23个辅音声母和零声母,31个韵母,平声13、上声42、去声55三个声调。
青海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青海都有传播,此外,还有萨满教、本教和民间信仰。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信教群众多,影响深远。截至2023年6月,青海省内拥有的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注册的宗教活动场所816处,其中有775处藏语系佛教的活动场所,26处汉语系佛教的活动场所,15处全真道教的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被藏族、土族、蒙古族、部分汉族所信仰,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及玉树市、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7世纪,随着吐蕃的强大以及松赞干布对佛教的重视和支持,佛教在藏族聚居区(简称“藏区”)得以发展,在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法之后,佛教在藏区兴盛一批寺庙被建立,许多人出家为僧。9世纪,信奉本教的朗达磨倡本灭佛,佛教在藏区衰落,直到11世纪,佛教再度在藏区盛行。重新弘扬起来的佛教与前弘期流传的佛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经过与本教的长期斗争,互相渗透,吸收了不少本教的内容,完成佛教在藏区的本土化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并因传承的不同产生许多教派。随着元朝的崛起,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统治者采取推崇扶持政策,使得藏传佛教很快在蒙古族民众中流传。明代以后,由于中央政府重视对藏区的治理,对藏区民众信奉的藏传佛教采取宽容和扶持态度,使得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有了较大发展,信徒人数增多,寺庙数量增加,这一时期修建了塔尔寺、瞿坛寺等有名的寺庙。清代,青海地区人们信仰藏传佛教更是达到了极盛。194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导下,青海地区藏传佛教稳步发展。1958年宗教改革前,藏传佛教约有僧尼57600余人,另有2万多社会流散僧尼;1996年全省宗教大调研时,有住寺僧尼24478人和社会流散僧人3650名,共28128人。
在青海,藏传佛教各派均有信众,但尤以信仰格鲁派(亦称“黄教”)的人数为最多。与汉传佛教信仰不同,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是全民信教,构成了全体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青海省内,藏族、土族、蒙古族家庭中,孩子从记事起,便开始接受世代承袭的家庭宗教经验的耳濡目染,包括对教义的诵记、对藏传佛教伦理规范的熟谙与遵行。藏传佛教文化最明显、最集中地体现在藏传佛教寺院当中。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众多,塔尔寺、化隆夏琼寺、乐都瞿昙寺、黄南隆务寺、互助佑宁寺、海南拉加寺等都是著名的寺院,这些藏传佛教寺院内大都收藏有珍贵的佛教文物,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代表,同时寺庙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信众表达宗教情感、进行宗教实践必要和必需的场所。
伊斯兰教是青海地区影响较大的一种宗教,回族、撒拉族群众都信仰伊斯兰教,信众主要集中居住在西宁市及海东市、海北农业区。元初,大批西域穆斯林随蒙古军徙居青海,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并得到发展。13世纪初,撒拉族先民的迁入和明清“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使穆斯林人数迅速增加,促进了伊斯兰教各派的传播和发展。1949年以后,青海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伊斯兰教的重商理念和穆斯林经商的生活经验,使得穆斯林群众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农业较发达、人口较稠密的河湟谷地,主要聚集在西宁(包括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北、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也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和具体体现。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都是青海省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青海穆斯林群众以各地清真寺为中心形成集中的民族聚居社区,可见,清真寺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所依赖的共有场所。伊斯兰教的念、拜、斋、课、朝几项宗教义务,主要是在清真寺中完成的。清真寺作为穆斯林礼拜真主、践行伊斯兰教规不可或缺的场景,体现了形而上意识形态和形而下现实生活的双重意义,并有效保障了信仰的强化和行动的统一,从而促使伊斯兰社会的有序化。
天主教主要是在汉族当中传播。雍正初年,天主教开始传入青海。到清朝末年,天主教传教活动才有一些起色。民国时期,在青海西宁、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乐都区、化隆、贵德、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共有天主教堂20处,信徒达3203人。天主教的传教方式,主要是在传教地开办医院、诊所,通过看病接触民众,宣传教义,并吸收他们入教。民国十八年,在西宁市的天主教会传教士在西宁等地相继设立教会学校,民国九年(1920年),天主堂在西宁兵部街开办培英小学,教学课程另加宗教课《要理问答》,宣传天主教教义。教员都由天主教神甫、硕士兼任,学生200人左右。另外,天主教在乐都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也设有诊所,在乐都区建立1所教会学校,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建立4所教会学校。到解放前夕,全省共建有天主教堂8座,神职人员20多个,教徒4000多人。
基督新教主要是在汉族当中传播。新教传入青海,但传教活动收效不大。到1949年,青海全省共有基督教堂19处,外籍牧师18人,教徒400余人。从1949年初期到1982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督新教总体上发展较缓慢。1982年后,原来比较隐蔽的宗教活动逐渐公开化,人们开始公开自己的宗教身份,建立教堂,开展有组织的宗教活动,信教人数急剧增加,不仅在农村,而且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城市,有更多的人信仰耶稣。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信仰基督新教的一个高潮,信众人数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新教主张“因信称义”,即:人们凭借虔诚的信仰就可以得救,不必拘泥于严格的行为仪式;并提出“信徒皆可以为祭司”,这与天主教主张的“因行称义”相比,不仅减少了繁琐的仪式,而且弱化了教职人员的作用。
青海省经济发展较中国其他省份相对落后,GDP体量在中国31个省份当中排名靠后。青海省历史悠久,矿产、文化、旅游、农牧业等资源富集,发展有设施农业、农牧业、盐湖化工、电力、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新能源、旅游业等优势产业。截至2023年4月末,青海省建有32个省级及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格尔木市工业园、德令哈市工业园等园区。
2022年,青海省生产总值3610.0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5.6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4.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6%。
青海省以农业、畜牧养殖业为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发展有牦牛、稞麦、西藏羊、油菜、枸杞、冷水鱼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青海省是中国传统的畜牧养殖区域,拥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是中国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有着“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誉,全省藏羊饲养量长期稳定在1200万只以上,约占全中国藏羊数量的40%。2020年,青海省畜牧业总产值高达295.12亿元,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2%。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全省枸杞种植面积约4.66万公顷,其中有机枸杞基地面积约1.33万公顷,年综合产值50亿元左右。截至2023年4月末,青海省建有2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22家,带动农牧民20.76万人。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共1015个,其中绿色食品(含绿色食品生产资料)572个,有机农产品366个,有机认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1.025亿亩,地理标志农产品77个;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即都兰县藏羊肉、都兰牦牛肉。
2022年,青海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3.47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2.72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7.27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51.81万吨;全年牛出栏205.70万头,羊出栏676.08万只,生猪出栏76.92万头,家禽出栏158.84万只,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87万吨。2022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5%,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青海省的第二产业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同时发展了装备制造、特钢、特色纺织、生物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青海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盐湖股份已初步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是中国最大的钾肥和盐化工综合利用基地。青海盐湖工业主要生产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钾镁肥、复合肥、硝酸钾、氯化镁、氢氧化镁、工业氯化钠、精制氯化钠、多品种食用盐、纯碱等产品,其中钾肥产能达850万吨,硫酸钾产能达120万吨,复合肥产能达100万吨,氯化钠产能达1000万吨以上,纯碱产能达450万吨。同时,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卤水锂资源,形成了正极材料、铜箔、隔膜、电芯、壳体、电池相对完整的锂电产业链。此外,青海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显著,建有海南藏族自治州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水光风多能互补1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光伏制造产业已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产业链。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70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0.36%,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1.06%。
2022年,青海省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228.67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28.87亿元,其中采矿业企业利润83.92亿元,制造业企业利润692.32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利润52.63亿元;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57.0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1.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4.79万平方米。
青海省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导产业,同步发展了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文旅产业等新兴产业。青海省借助发达的第二产业,发展了势头良好的批发和零售业,2020年青海全省批发业销售额实现1689.38亿元,其中金属材料类的批发零售贡献比例最大,占比达42%。此外,2021年,青海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3亿元,增速居全国第5位。2021年,青海省首次承办面向全国的国家级综合性展会—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签订各类投资贸易项目合作协议48个,签约总额407亿元;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67.4亿元,网络购物额469亿元。随着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文化、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青海经济增长新引擎。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内有AAAAA景区4个,即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旅游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海北藏族自治州阿咪东索景区、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同时青海省内有星级宾馆275个,如西宁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五星级酒店)、西宁富力万达文华东方酒店集团(五星级酒店)。2022全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157.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5.3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5.29亿元,旅游外汇收入59.41万美元。
2022年,青海省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1.29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5.24亿元,金融业增加值286.19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44.9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1.1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4.57亿元。
青海省内建设有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格尔木市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3年4月末,青海省建有32个省级及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市工业园等园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中国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也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之一,相继被国家认定为“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柴达木盐湖化工及金属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试验区主体为柴达木盆地,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向西可至西亚,向南直通南亚,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通道和开放门户。西部大开发以来,试验区形成了以国道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输油管线、输气管线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兰西拉光缆、青新光缆、移动数字通信为主的信息网络,以750千伏、330千伏、110千伏大电网为主、以小水电、太阳能光伏、风电和火电为辅的供电格局,以调蓄水库及配套渠系、机井取水及输水管道为主的水利设施体系。
试验区矿产资源富集,分布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青盐、黑色有色稀有金属、太阳能、风能及特色生物等资源,现已发现矿产112种、矿产地1679处,已探明储量矿产60种、矿产地389处,其中大型矿床95处、中型矿床82处、小型矿床137处、矿点75处,各类矿藏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等特点,潜在经济价值在100万亿元以上。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试验区形成了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大柴旦行政区、乌兰工业园为主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拥有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在建昆仑山脉、察尔汗两个千亿元,德令哈、大柴旦、乌兰、都兰四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
格尔木工业园(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昆仑山下,区域周边矿产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独特。作为青海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基本形成了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中国大型钾肥生产基地、盐湖化工基地、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1992年6月,格尔木市昆仑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2005年12月,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青海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2012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千米,主要由45平方千米的昆仑山脉重大产业基地和75平方千米的察尔汗重大产业基地组成。其中,昆仑重大产业基地位于格尔木市中心城区东南侧,重点发展油气化工、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特色轻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察尔汗重大产业基地位于察尔汗盐湖格察(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高速公路东西两侧,重点发展盐湖化工产业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截至2021年3月,区内现有注册企业517家,先后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张懿院士工作站1个,培育了11家科技型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2019年,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围国家第四批绿色园区,同时被确定为青海省2019年绿色园区。2020年,格尔木市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榜首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名单。
德令哈市工业园位于德令哈市辖区内,东临乌兰工业园,西接大柴旦行政区和格尔木工业园,青藏铁路、高速公路穿园而过,距海西德令哈机场25千米,位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中心,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之一,是试验区重要的绿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也是试验区“两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核。工业园核心区面积75平方千米,由综合产业区、绿色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组成。其中综合产业区,规划面积52平方千米,已建成面积13平方千米;绿色产业区,规划面积5平方千米,已建成面积1.7平方千米;新能源产业区,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已建成面积11平方千米。德令哈市工业园主导产业为盐碱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特色生物深加工等。截至2020年12月,园区入驻企业14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发投碱业、昆仑碱业、同仁堂、恒信融、海西化建、海西华汇、青海明阳、中航硅、西部镁业等9家。201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9.8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7.97亿元。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锡铁山矿务局改制而来,注册资金16亿元,在中国11个省市区拥有40余家分子公司,是中国第二大铅精矿生产商、第二大锌精矿生产商、第五大铜精矿生产商。
2007年,西部矿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过多年发展,由单一的铅锌资源开发企业拓展成为集矿山冶炼、盐湖化工、文化旅游、建筑地产、金融贸易、科技信息六大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旗下锡铁山铅锌矿率先推进选矿技术升级改造,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西部镁业公司高纯电熔镁砂填补中国非金属镁产业高端产品空白;西矿钢构公司成为青海省首家钢结构装配式绿色建筑基地;打造了中国唯一4A级盐湖旅游景区“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拓展开发新疆伊吾县胡杨林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业集群。西部矿业集团连续5年高水平盈利,截至2020年末,公司总资产650亿元,营业收入400亿元。
2007年,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成为青海省唯一一家中国500强企业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22年,西部矿业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排名榜单第323位。
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境内建有普通高等学校1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普通中学373所、普通小学729所。2022年,青海省全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6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5%,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17.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2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39%。2021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有教职工8316位,其中专职教师5035位;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2778位,其中专职教师2349位;普通中学有教职工36712位,其中专职教师27701位;小学有教职工28478位,其中专职教师29995位。
截至2018年末,青海省的学前教育覆盖到乡(镇)一级,实现就近入学;全省43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走在西部前列;青海大学“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三所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全覆盖,累计输送各类人才7.3万人,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20年底,青海省有医疗卫生机构6403个,其中医院215所(公立医院113所,其中省级医院16所,市州级医院21所,县级医院76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020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66所,其他卫生机构2所;卫生技术人员48970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303人,注册护士19678人;现有床位41246张,其中医院35339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359张。
截至2022年6月末,青海省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大病医疗保险等“八统一”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等“九覆盖”。
截至2023年年末,青海省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95个,比上年末增加11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75个。社会服务床位[]9243张,增加213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6807张。社区服务中心4664个,社区服务站403个。
青海省主要省级电视台为青海电视台。青海电视台于1971年1月1日正式开播,自办2套节目,即青海卫视和青海电视台藏语卫视,均使用汉语和藏语播出。第一套节目(青海卫视)在当地4频道播出,是综合性节目,每天播出藏语节目1.4小时,主要栏目有《青海新闻联播》《缤纷时刻》《看青海》《体坛集锦》等。第二套节目在11频道播出,每天播出藏语节目1小时,主要栏目有《经济10分钟》《周末文艺》《洲际大观》等。
截至2021年,青海省出版26种报纸,总印数7332.5万份。省内主要日报社为青海日报社,拥有《青海日报》《青海藏文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法制报》《西海商报》《青海手机报》等6种报纸。
《青海日报》为中共青海省委机关报,于1949年10月20日创刊,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青海日报》题写报头,同年12月9日首次启用,一直沿用至今。《青海日报》是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政治部主办的A1纸半张刊物《新闻》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创办初期到1992年8月,一直使用铅板印刷。1992年9月5日,第一张胶版印刷的《青海日报》试印成功;同年9月11日,试印的第一张彩色《青海日报》诞生;同年12月29日,《青海日报》正式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2004年1月,《青海日报》采编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标志着《青海日报》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2月2日,作为《青海日报》延伸阅读的新兴媒体《青报网》(于2010年1月1日更名为《青海羚网》)正式开通,从而使青海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张数字报纸——《青海日报》与读者见面。
青海省主要官方媒体为青海新闻网,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主管,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是国务院新闻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青海省唯一一类资质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也是青海省唯一入列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青海新闻网于2001年5月建成开通,是西北五省区中最早建成的省级新闻网站,也是西部12省区中最早建成并在全国新闻网站建设第一时间起步的省级新闻网站之一。青海新闻网主要宣传介绍青海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等信息,同时配合省政府的相关宣传工作,围绕青海经济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策划制作近百个大型专题。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全年专利授权527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8件;签订技术合同113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03亿元;年末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8个,县级以上云图接收站点9个,地震台站591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2020年,青海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32亿元。2022年,青海盐湖所有5项科技成果获得表彰,分别是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溶剂萃取法从含锂卤水中绿色高效分离提取锂盐的科学基础及关键技术”,2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溶液结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和“镁质胶凝材料水化硬化机理及高效制备原理的基础研究”,2项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宽温程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在高原高寒地区的储能应用”和“青藏高原植物生态防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截至2022年8月16日,青海省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灾备数据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首个试点省实验室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青海省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62个、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168个。此外,全省科技型企业数量达543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众创空间54家。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46个(3家国家一级文化馆、2家国家二级文化馆、13家国家三级文化馆),文化站389个,公共图书馆50个,博物馆41个(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2家国家二级博物馆、3家国家三级博物馆),档案馆54个。
截至2022年10月,青海省建成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西德都蒙古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以来,组织群众开展唐卡、堆绣、石刻、同仁刻板印刷技艺等专项培训,形成“公司+艺人”的发展模式;藏族文化(玉树市)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举办玉树藏族服饰、泥玩具、金属锻造等制作技艺各类培训班共10批,设立石刻传习基地、囊谦县热巴舞传习基地、杂多县山歌传习基地等,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成为特色产业,衍生出了民族工艺品、文创手工产品等。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新宁广场东侧,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为省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是西宁古城的地标性建筑。
青海省博物馆现有馆舍于2001年建成使用,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其中展厅4个,共计9450平方米,文物库房6间,面积2668平方米,共收藏各类文物15627件(套),包含历史、民俗、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史前文物和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物最具特色。
2021年11月,青海省博物馆对原有展陈完成升级改造,策划形成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览体系,该展览在充分挖掘自身馆藏资源及文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扩充展品类型,丰富展览内容,优化空间布局,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多元文化。此外,青海省博物馆还推出过《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等精品展览,年均观展人数在58.7万余人,年均社教活动50余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展示宣传青海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又称“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生物科技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南北两馆组成,并设有青海大学民族医学分馆,馆藏文物6万余件(张),含国家珍贵文物2003件(张),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藏医药为主题、藏文化为特色的综合型国家一级博物馆。
北馆于200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外形借鉴药师佛坛城的造型设计建设,取意“日月之光遍照世界,祈福人类健康长寿”,共分三层,内设藏医史、曼唐器械、古籍文献、藏药标本、天文历算、千尊药师佛殿、古籍藏书阁7个常设展厅,系统展示了藏医学悠久的历史、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厚的临床经验、独特的药理及炮制技艺。南馆于2018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外形借鉴藏文传统书籍的概念设计建设,取意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体现高原精神生生不息,共分四层,内设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藏族书法、藏族建筑、藏族服饰、藏毯工艺6个常设展厅,系统展示了精深博远、极具魅力的藏文化体系。
截至2022年10月,青海省建有免费/低收费公共体育场馆62个,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4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达82%,其中西宁市建成了10分钟健身圈。此外,青海省全面推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4+X”模式,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1.71个,每千人拥有社会指导员2.9人,全省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7427名。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共有有等级运动员105人,其中,一级运动员28人,二级运动员77人。全年参加国内外比赛400人次,共获得第一名28个,第二名24个,第三名30个,四至八名88个,创国家纪录23项、世界纪录4项。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共有各类体育单位1529家,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四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家,累计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80项。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天佑德杯”2022第二十一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竞技比赛。
截至2023年末,青海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1.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5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3.44万人,增加0.4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86万人,增加0.9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7.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4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3.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3.43万人,增加0.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8.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7.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8.0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2.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1万人。年末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4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15万人。此外,2023年末,青海省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95个,比上年末增加11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75个。社会服务床位[]9243张,增加213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6807张。社区服务中心4664个,社区服务站403个。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铁路营运里程2854千米,建有敦煌至格尔木市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等重点工程;公路通车里程8.77万千米,实现了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基本形成“外通内连、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公路网络;民航通航里程14.43万千米,形成以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为核心、支线机场为重要节点的“一主六辅”运输机场发展格局。
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公路总里程达8.62万千米,其中,高速(含一级)公路里程达4101千米,二级公路里程达9116千米,三级及以下公路里程达7.29万千米;实现了所有市州和30个县级行政区通高速,100%的县级行政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新改建三级及以上客运站35个,所有县城均建立二级及以上或与需求相适应的三级客运站,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客车。青海省与甘、川、新、藏对外通道由三级及以上连接,已建成高速出口4处,二级出口13处,通甘达川、进疆入藏的对外通道全面形成。境内主要公路有青藏高速(G109)、青岛—兰州高速公路(G22)、西宁—丽江高速公路(G0613)等。其中,青藏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树段是世界首条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
2023年上半年,青海省主要完成县乡道改造、乡镇通三级公路、美丽农村路里程39千米;较大人口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里程1131千米,建制村通双车道里程3千米,通自然村组101个,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83千米。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铁路营运里程2854千米,其中包括高速铁路218千米。青海省主要铁路有青藏铁路、 格尔木市至敦煌铁路(敦煌铁路)、 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格库铁路)等,以兰青铁路、青藏铁路为1条主轴线,西宁市、格尔木为2个铁路枢纽,依托兰新高速铁路、格库、格敦、西成、格成、西昌6条干线铁路,形成通往兰州、拉萨、乌鲁木齐市、库尔勒、敦煌、成都、成都、昆明8个方向出省通道的铁路网络格局。境内重要铁路枢纽西宁站于2014年接入中国高速铁路网,2022年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专列;格尔木站是青藏、格库、成格、敦格铁路交会的大型交通枢纽站,可北达敦煌市、拉萨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成都市等地。
2023年6月5日,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整体工程基本完工,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此外,西成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中,截至2023年6月16日,工程建设处于相关隧道建设阶段。
青海省建设有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海西德令哈机场、海西花土沟机场、祁连机场、果洛玛沁机场等7个民用机场,随着2018年祁连机场工程的完工,青海省形成了“一主六辅”的机场布局。
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Xining Caojiab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IATA: XNN, ICAO: ZLXN)位于湟水河畔、小峡之中,距市中心28千米,属高原机场(海拔2184米)是中国国内4E级干线机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交通枢纽和青海省主要对外口岸。2013年7月,完成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扩建后跑道长3800米,宽45米;登机桥达到13个,机位达到29个,可满足大型飞机如空中客车A330及其以下机型起降,二期候机楼面积4.2万平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的需求。截至2023年5月12日,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GTC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开始二次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施工内容。
此外,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与兰州军区空军方面签署了《空军共和机场军民合用及改扩建协议》,将共和机场改扩建为军民合用机场,并冠名为“青海湖机场”,截至2021年末,共和机场改建工程正处于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2023年,青海省民航旅客运输量789.06万人,比上年增长165.1%;货物运输量34008.50吨,比上年增长108.2%。
2023年,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恢复至700万人次,连续两个月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交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此外,各支线机场的‘成绩单’也都不差,玉树巴塘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6万人次,格尔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万人次,果洛玛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也恢复至10万人次。
截至2020年末,青海省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康扬水库、公伯峡水库、可鲁克湖和青海湖等多个通航水域,河道通航里程达到670千米。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建成青海湖航运 ( 二期) 工程,开工建设黄河龙羊峡—拉西瓦航运工程和黄河寺沟峡航运工程,续建黄河积石峡航运工程,全省六级航道达到663公里,码头达到30个,例如青海湖二郎剑码头、鸟岛码头、李家峡下半主哇码头、贵德港码头、贵德钢琴码头、龙羊峡码头等;泊位达到60个。
2021年6月12日,青海省“黄河三峡”水运航线正式开通。“黄河三峡”水运航线属于旅游航线,以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万里码头为起点,开通了万里码头至松坝峡峡谷镇河石、万里码头至沙柳湾岛、万里码头至南宗沟码头三条水上旅游线路。
截至2020年末,青海省内建有扎哈泉至乌南联合输油管道、切16井区至昆北联合站输油管道、狮子沟至花土沟镇联合站输油管道等管道工程,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5867千米。青海省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青藏输气管道工程、黄南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七县天然气利用工程(一期)、海东市循化、化隆天然气利用工程。
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共有公交客运经营业户40户,公交车3969辆,其中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3699辆,占总车数的93.2%;出租汽车经营业户84户,出租汽车14092辆,其中清洁能源、新能源出租车11635辆,占总车数的82.6%。截至2022年9月,西宁市常规公交线路102条,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8.4标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拥有免费公交、夜班公交、旅游专线等一系列特色专线,成为中国进出公交系统步行距离最短和换乘次数最少的城市。
青海省是连接中国东西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华族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地区。青海省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得当地发展形成了昆仑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拥有5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西海郡故城遗址、喇家遗址等,拥有6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斯)尔、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
截至2022年6月,青海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1439处;古遗址3788处、古墓葬967处、古建筑81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4处、石窟寺及石刻99处、其他文物21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1个、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23家,遗址公园1个;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41家(含非国有博物馆10家),可移动文物数量31万件(69960件套)。
热水墓群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热水墓群是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了从北朝至隋唐,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的干线,都兰则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1996年,热水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水墓群中,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2018血渭一号墓因2018年“3.15热水墓群被盗”事件而开始保护性发掘,2020年结束田野工作。其中发现的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结构、壁画、彩棺,还有出土的大量精美遗物等,为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喇家遗址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是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喇家遗址发现于1981年,1999年至2007年对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高等级墓葬、环壕、小广场、祭坛等重要遗迹。2013年至2019年,对该遗址进行第二阶段田野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近6000平方米,发现遗迹450余处,包括房址、壕沟、陶窑、祭祀坑、墓葬、大型冲沟、灰坑、灰沟,出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遗物2000余件,主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汉晋遗存等。2001年,喇家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德文昌庙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下排村,北距黄河1000米。文昌庙依山傍水,坐西朝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文昌大殿,建在三平台正中上方,高10米,正面阔5间,进深3间,大殿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殿顶为琉璃瓦脊,屋面亦盖有琉璃瓦;殿门上方有3块匾额,正中竖匾题“文昌宫”;左右横匾分别题“神明远著” “永佑一方”;殿内塑有张亚子坐像,还有一尊小型文昌帝君塑像,放在特制的轿子内,是专门用于贵德六月会而制作的;南北楼上下12间,并有钟楼、鼓楼、三道牌坊门等共有80余间。庙内建筑不仅有有藏传佛教内容的唐卡、神像供奉,还有道教三位娘娘的塑像,祝融、魁星、天聋、地哑的塑像。2013年,文昌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23年3月末,青海省拥有1处历史文化名镇,5处历史文化名村;还拥有183处中国传统村落。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位于海东市,是撒拉族的发祥地,镇内有著名的骆驼泉、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街子清真大寺和撒拉尔民俗文化产业园。2016年,街子镇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历史文化名镇建设项目中,街子镇的历史街巷修复项目将着重修复和保护“石门”历史遗迹,环境整治重点为涉及街子镇沿街的几个村庄。
郭麻日村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北距同仁县城8千米,处隆务河西岸,为同仁古寨之一,是同仁县土族集中的地区。郭麻日村始建于唐末五代十国,至今已一千余年,村内古城墙为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180米,四面辟有城门。
郭麻日村内民居庭院多为四合院式,房屋为土木结构平顶房,一般都有飞花藻之类;屋内一般以实木板作隔扇,室内有护炕木板、护墙木板墙围,且多雕花草于其上;每一处寨门顶上都设置嘛呢经轮,是该村建筑独具特色的地方。2007年6月,郭麻日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硝水泉村位于在距离海东市平安区不足三十千米的洪水泉山梁上,毗邻大名鼎鼎的洪水泉清真寺,有着悠久的历史。硝水泉村的建筑群非常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山形地势,沿山坡和台地布置,形成鲜明的梯田式布局风格,使总体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这里的民居建筑与河湟大多数民居一样,采用庄廓式,庄廓由高大的夯土围墙、厚实的大门组成四合院。
硝水泉村的三条大沟间隐藏有十几处泉眼,水流最大的就是位于上泉沟的硝水泉,这些泉汇集成一条条天然的水沟,因此,村里有“一泉成河”的说法,但这些泉水所涌出的是硝水,对人体有一定伤害,不能长期饮用。硝水泉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
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斯)尔、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非遗名录88项,省级非遗名录23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3名。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
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五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村落,又自成体系。其中五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和郭玛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地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伴随藏族婚俗而形成,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间有一种说法,“婚宴进行十八昼夜,婚礼祝词有十八道程序”,即婚宴十八说的真实情况。
婚宴十八说始终贯穿于婚礼之中,大多为说唱,都是即兴表演的,一般由十几人分阶段完成,有时则需要几天时间。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具体内容有:祭神、梳辫说、梳子说、哭嫁歌、出路歌、父母的教诫、马说、垫子、土地颂、房屋、茶、酒、婚礼宴说、系腰带、衣服、祝福、嘱托、吉祥。伴随着婚宴十八说,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和美味佳肴,以及艳丽而华贵的藏族服饰,场面热烈浪漫、庄重华丽。
回族宴席曲流行于青海省门源县,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宴席曲是由宋代宫廷的“燕乐”名称转化而来,主要在婚礼宴席上演唱,同时有动作相伴,故也被称为“宴席舞”、“菜曲”。其表演形式活泼灵便,歌舞并行,有说有唱,主要内容包括祝辞、叙事曲、五更曲、打枉辩、散曲等。祝辞叙述民族渊源,常用于婚仪祝福等;叙事曲也称“大传”,是宴曲的核心部分;五更曲多以五更为比兴,生动抒情;打枉辩也称“打搅儿”,与宴席歌舞交错进行,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说唱形式;散曲多为小调,曲文结构自由灵活,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的民间小调。除此以外,宴席曲还包括配合小调的各式舞蹈及《拉骆驼》《拉鹅》等逗乐取笑的舞蹈。
流行在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区的回族宴席曲有一百多种曲令,基本是一词一曲,曲调优雅婉转,感人至深。这些作品既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每一曲都有固定的唱词,也可以现场即兴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讲,宴席曲是门源回族人历史的形象记录和文化、民俗的小百科。其代表作品有《方四娘》等。
青海省当地饮食口味偏重,以咸辣为主,饮食以面食为主。青海省的特色美食主要有酿皮、酸奶、甜醅、抓面、“狗浇尿”、粉汤、青海土火锅、青海三烧、手抓羊肉、酸辣里脊等。
酿皮是青海省有名的小吃,青海话读作“ráng”皮。酿皮最讲究调料,需要使用循化的辣子、湟源县的醋的运用,在酿皮中加入面筋,浇上辣油和陈醋,再加上韭菜汁,就是被青海人称赞“吃一口、留一口”的酿皮。
羊肠面,俗称“抓面”,是西宁市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当地人习惯将其当做早餐午餐。做抓面需要在头一天晚上将面煮至9成熟,冷水中过一下凉,然后晾晾水分,再加入菜籽油直至面呈金黄色,最后再晾4、5个小时,装到桶里保鲜,才能保证面条的口感。抓面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羊肠子,分肉肠和面肠,均是当地人常吃的种类。
抓面也被称为“青海的速食面”因,为当有食客点餐时,店家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面条抓起放在漏勺中,在煮沸的牛骨汤中反复过上几遍,再将羊肠、羊肉放在已经煮熟被肉汤反复过热的面上,调佐料即可食用。
“狗浇尿”,是青海地区较流行的一种面食,因其特殊制作方法而得名。烙制“狗浇尿”时,需边烙饼,边沿锅的四周浇许菜籽油,这一动作就酷似狗在撒尿一般,所以就有人戏称这是“狗浇尿”。在土族人家中常用“狗浇尿”来招待客人,一般还会搭配醇香的奶茶。“狗浇尿”除了可以直接吃,还可以卷入腊肠、素菜、鸡蛋等。在2010年世博会时,“狗浇尿”作为青海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因名字不雅而改为“青海甘蓝饼”。
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区,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形成了各自的风俗和风土人情。青海省常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举行,如社火、“跳欠”、大通老爷山朝山会、赛马节、那达慕大会、热贡六月会、土族纳顿节等。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活动。
热贡六月会,主要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河谷地带举行,是热贡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1400多年,每年农历的6月16日到6月25日(公历2018年7月28日至8月6日)沿着隆务河两岸的20多个藏族、土族村庄中轮流举办。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等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法师“开山”。热贡地区的人们通过六月会期盼一个五谷丰登、村寨平安、人寿安康的太平盛世。
燃灯节,藏族音译“葛登阿曲”,意为“五供”。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的日子,这一天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内以及藏族群众家中都会在佛堂内点起酥油灯,进行祈愿活动。燃灯节一般持续五至七天,期间,当地藏族群众都会在寺院转经、磕头、煨桑、点灯,用这种特殊的仪式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来年风调雨顺。
玉树民歌历史悠久,普遍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各县、乡、村。传统意义上的玉树民歌由“勒”“拉伊”“闯勒”“吉莫”“琼勒”“均勒”“哟啦”及婚礼曲、迎宾曲、挤奶曲等组成。其中,“勒”包括序歌、呼歌、炫歌、颂歌等歌曲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天上人间万事万物均可包括在内;“拉勒”即山歌,它一般用地名或部落名来命名,以歌唱家乡风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拉伊”即情歌,以歌唱男女爱情为主,但不能在亲人和有血缘关系的异性面前演唱;“闯勒”主要表现游侠自由放浪、四处漂泊的经历,也有涉及男女爱慕、思念、忧怨的内容;“吉莫”即卦情歌,是男女青年用来占卜爱情的歌;“琼勒”为酒歌,“均勒”为夯墙歌,“哟啦”为收割打场歌。玉树民歌演唱时可自吟自唱,也可对唱互歌,代表性作品有《格吉杂松章》《君色达哇卓嘎》等。
“跳欠”俗称“跳神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就会举行仪式。表演者为寺院的僧人,他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专门的僧人用舞、唢呐等伴奏。塔尔寺跳神活动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简称“青绣”,历史悠久,以独特的手法、古朴的风格、繁杂的针法而闻名。青绣其实是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青海刺绣的总称,以地域命名,品类丰富,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每年正月十五日,塔尔寺举办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酥油花的制作分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六道工序。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酥油花展出时还有十多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旁伴奏。
土族服饰是土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可以体现年龄、性别、婚姻等重要信息。服饰材料基本为本民族自产的具有天然原始性的褐色布料,再与毡、毛皮结合,体现原始美感,而现在大量地运用了汉式现代布料,使服饰材料更加广泛。土族服饰中,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的衣服,都系腰带(土族人称腰带为普斯尔),妇女穿七彩袖衫,鞋一般是黑白相间的云子鞋和长筒靴,在服装制作上与土族独有的盘绣、刺绣结合。土族人钟爱绿色野生七彩袖衫,七彩分别为红、黑、黄、绿、白、蓝、紫。在土族人看来,红色代表着太阳,象征热情奔放光明幸福,黑色代表大地和家园,绿色代表着草原,白色代表着牛羊的乳汁,蓝色代表蓝天,黄色代表成熟的五谷,紫色代表着东方吉祥。从宗教的角度讲土族服饰中的色彩是土族人对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的体现。
撒拉族服饰拥有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撒拉族男子头戴黑、白色圆顶帽,身穿白汗衫,外套黑坎肩,腰系以黑红两色为主的布绸带,下身穿黑、蓝色大裆裤,脚穿布料鞋,寒冬季节则大都身穿白板羊皮短式皮袄或羊毛织的褐长衫,脚着轻便结实、御寒保暖的牛皮毡靴“骆”,而富有者会穿上绸缎或搭上布面的羔皮皮袄。做礼拜时,撒拉族老年男子有一套特定服饰,一般是头缠白色头巾“答斯达尔”,身穿礼拜服“中拜”长衫。撒拉族妇女多穿长衣,戴盖头,头部仅露出面庞。年轻姑娘和结婚不久的妇女盖头为绿色,结婚时间较长或生孩子的妇女盖头为黑色,50岁以上的妇女或家中父母、丈夫去世的妇女盖头为白色。撒拉族妇女喜欢戴手镯、耳环和戒指等首饰,劳动时都以青布缠头,在喜庆节日还会披上带有lace的宽敞披风。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独特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使这里特产倍出,拥有冬虫夏草、人参果、黑枸杞、青稞酒、青盐等特产。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性温味甘,有保肺益肾、止咳化痰、滋补益寿、爽神明目等功效。青海虫草在玉树市、果洛、海南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均有出产,产量居中国之首。
人参果是一种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在当地被叫作“仙人果”,又叫“延寿果”“蓬莱果”等。蕨麻性味甘温,有健脾益胃,收敛止血,生津止渴,补血益气之功效,在青海主要产地为果洛、玉树、黄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
黑枸杞野生资源多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香日德、诺木洪、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等地区的戈壁荒滩上,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两眼昏花等症状。此外,黑枸杞在治疗心热病、心脏病、月经失调、停经等病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防治癌症。
稞麦酒,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是以青稞为主要原料,使用的曲亦是使用青稞、小麦、豌豆制作。由青海省青稞酒厂生产的互助牌青稞头曲为省优产品,是中国公认名酒。乐都特曲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头曲、青稞酒分获“中国优质白酒精品”和“中国白酒精品”称号。湟中金塔头曲、五粮春为青海名酒,获巴黎金奖。
酥油是青海牧区的名特产,青海藏族牧民用传统手工工艺从牛奶中提取的奶油,脂肪含量高达90%,并含有蛋白质和微量金属元素及维生素a、维生素B2、尼克酸等成份,又因酥油每500克在人体中产生的热量可达4000千卡上下,食用之后耐寒耐饥。当地牧民们拦糌粑、泡酥油茶、炸面食乃至敬神供佛、点灯、煨桑,涂沫象征神灵的树、石头等各类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酥油。此外,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揉搓皮绳草条。青海当地男女老幼还会使用酥油来擦脸、护肤、防冷。
昆仑彩石,俗称“青海丹麻石”,是用于雕刻艺术品和印章的材料,因产于青海昆仑山脉而得名。俗称“丹麻彩石”。昆仑彩石呈结晶体色纹或瓣纹,由白、黄褐、红褐、紫、橙等各色相互组成波状条纹,局部微透明和半透明,用它雕刻成工艺器皿、镶嵌制品后,彩石的各色条纹犹如各种物体、禽兽等隐藏其间。用昆仑彩石雕刻的彩石笔筒,于1981年在全国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评比中获优秀奖;彩石花插,于1981年在全国工艺品评比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
青盐,即石盐,是青海省对地产石盐的俗称,又称“湖盐”“岩盐”。青海素有“盐的世界”之称,其中驰名中外的察尔汗石盐矿,石盐储量430亿吨,钾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7%,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并供食用。氯化纳含量达96%以上,具有盐香味纯的特点,按其颜色有青盐、白盐、红盐和黑盐之分,论形状有珍珠盐、玻璃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粉条盐、蘑菇盐、钟乳盐、宝塔盐等。
西宁大白毛,又称“西宁毛”“藏羊毛”,是青藏高原土著品种藏系绵羊所产白色羊毛。历史上藏羊毛多通过西宁作为集散地销往国内外,故名“西宁毛”,由于毛色纯白,又称“西宁大白毛”,纤维长、毛色纯白、有光泽、织密性强、弹性好、拉力大、耐酸、耐碱性较强,是世界粗毛型中品质最优良的地毯毛之一。
青海省西宁市是大黄的集散地,故国内外市场上通称其为“西宁大黄”。大黄属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有泻热攻下、行淤破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降压止血之功效。青海主要生产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两种类型,主要产地是果洛、玉树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州。
青海省拥有多民族文化,众多的自然资源,以国道、省道、铁路沿线为基础,以黄河风情、唐蕃古道、“丝绸之路”青海道为依托,发展了全域旅游。截至2022年7月末,青海省拥有160处A级景区,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8处,著名景点有茶卡天空壹号景区、青海湖景区、茶卡盐湖等。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景区可分为青海湖湖区和湖滨山水草原区,青海湖湖区的自然景观主要有:青海湖、鸟岛、海心山、沙岛、三块石岛、二郎剑;湖滨山水草原区主要有日月山、倒淌河、小北湖、布哈河、月牙湖、热水温泉、错搭湖、夏格尔山、包忽图听泉和金银滩草原等。2011年,青海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湟中区鲁沙尔镇。2012年,塔尔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塔尔寺旅游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景区内,可以看到繁富奇绝的堆绣、精巧细腻的壁画、素负盛名的酥油花、生动逼真的佛像造型、富丽堂皇的器物装饰以及其它许多艺术珍品,还有僧侣们独特的修行方法和生活方式以及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总面积6.81平方千米,核心游览区达3.25平方千米,包括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和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5个核心景点。
彩虹部落土族园主要集中展示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古民居建筑群和土族生产生活习俗。纳顿庄园是集中展示土族民俗风情和青稞酒文化的民俗旅游景点,内有青稞酩馏酒文化博物馆、地下埋藏酒窖、金花演艺中心,同时设有青稞酩馏酒文化传承体验基地,是青海省较为集中、全面体现土族特色文化和民族艺术、交流的平台之一,也是青海省最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景点之一。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主要展示土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利用“导游讲解”“全景VR”等方式,现场展示青稞酒酿酒工艺和青稞酒文化。
阿咪东索俗称“牛心山”,是中国景区百座避暑名山之一。海北州阿咪东索景区位于祁连县八宝镇境内,距祁连县城9千米,整个景区占地面积为112.97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2800~3500米之间,是一处原生态高原河谷体验胜地,可开展游人写生、徒步露营、探险溯溪、动植物观赏、生态科普等活动。2020年,海北州阿咪东索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湖面面积105平方千米,景区面积30平方千米,是中国盐文化发源地之一。茶卡盐湖自然景观奇特,由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橡皮山三山环绕,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空与雪山,形成水映天、天接地的景色,是旅行者口中“中国的天空之镜”,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5个地方”之一。茶卡盐湖的夜景也被称为“中国夜空之镜”,是中国首家最美星空拍摄基地。
将军楼文化主题公园景区,位于格尔木市西北角,是以“将军楼”遗址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将军楼”曾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当年办公、生活的场所。公园以将军楼旧址及将军纪念馆为核心,以纪念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军垦拓荒戍边及格尔木发展历史为主题,展示了青藏公路建设、格尔木市人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1996年中央确定东西扶贫协作结对关系,9个东部省市和4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
More Tibetan antelopes migrate to Hoh Xil to give birth.中国日报网.2023-06-25
青海省总体概况.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19
地理和自然状况.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19
行政区划.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19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3-06-25
202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网.2023-06-19
人口.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青海统计年鉴-2022.青海省统计局.2023-06-19
特色景点.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全国行政区划查询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6-19
直通地方.中国政府网.2023-06-19
青海省教育厅门户网站.青海省教育厅.2023-06-25
运输机场.中国民用机场网.2023-06-25
中国铁路12306.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2023-06-25
《自然环境志》.青海省地方志-志鉴成果库.2023-06-19
公园概况.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27
玉树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树环保.2023-07-14
《总述·大事记》.青海省地方志.2023-06-19
《区域建置志》.青海省地方志.2023-06-19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06-19
青海非遗:寻找文化的根 传承非遗的魂.央广网.2023-06-2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2023年青海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青海省人民政府.2024-02-08
31省份2022年GDP出炉:16地跑赢全国 ,福建江西增速最快.中国经济网.2023-07-01
青海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央广网新闻.2023-06-25
青海:盐湖化工产业潜能迅速释放.中化新网.2023-06-25
从一个湖泊起航的产业集群……——青海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新浪网.2023-06-25
盐湖产业:高悬云帆向大潮——“加快‘四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二.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西汉始设西平亭.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东汉置西平郡.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三国魏修筑西平郡城.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隋炀帝西巡西平.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元朝统治西宁.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明朝置西宁卫.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清代置西宁府、西宁县.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民国始置青海省设立西宁市.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5
《自然环境志》.青海省地方志-志鉴成果库.2023-06-26
《青海省志·气象志》.青海省地方志-志鉴成果库.2023-06-27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探宝”大美青海河山 掀开地质遗迹“面纱”.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6
最新数据: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湖泊达167个.青海日报.2023-07-13
【省水利厅】《2021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发布.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同心协力 抗震救灾】全省203座水库 安全无异常.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强化水库(水电站)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引大济湟”工程主体全面建成.新华网.2023-06-27
青海:以高质量发展夯实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基.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1979年12月29日 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3-07-13
一方人“育”一方水土.科学网.2023-06-27
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2023-06-27
2021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青海水利信息网.2023-06-27
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首次向老挝出口氯化镁.荆楚网.2023-07-15
柴达木盆地探明硼矿资源逾4533万吨 已具年产5万吨硼酸能力.中国新闻网.2023-07-15
柴达木盆地3.4亿立方米天然气造福拉萨.青海普法.2023-07-15
青海,不断探索清洁能源发展新路径.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借力风光 赋能发展 ——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系列综述之一.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6-27
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中国政府网.2023-06-27
“三江之源”:为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贡献“青海力量”.中国政府网.2023-06-27
青海省将高标准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中国政府网.2023-06-27
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截至2018年底).自然保护区网络.2023-07-01
澜沧江源园区.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27
黄河源园区.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27
长江源园区.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27
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中国湿地博物馆.2023-07-14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湿地鸟类监测.中国科普博览.2023-07-14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3-07-1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7-14
青海大通县公布“8·18”山洪灾害成因、救援安置等情况.央视网.2023-06-27
玉树地震三周年:浴火重生的中国奇迹.人民网.2023-06-27
新华全媒+丨情暖震区:青海门源6.9级地震救援记.新华网.2023-06-27
青海省启动自然灾害III级救灾应急响应.央广网-今日头条.2023-12-19
位置境域.西宁市人民政府.2023-07-14
行政划分.西宁市人民政府.2023-07-14
文化.西宁市人民政府.2023-07-14
气候.西宁市人民政府.2023-07-14
基础条件.海东市人民政府.2023-07-14
自然、地理气候.海东市人民政府.2023-07-14
海东简介.海东新闻网.2023-07-14
历史沿革.海东市人民政府.2023-07-14
「非凡十年」聆听河湟谷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足音.青海日报.2023-07-14
青海省政府领导.中国经济网.2023-06-27
主动投案 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发森被查.新京报-今日头条.2024-10-14
青海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陈刚任青海省委书记.新华网.2023-06-27
青海省委副书记訚柏已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澎湃新闻.2023-06-27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一次全体会议举行.人民网.2023-06-27
青海省直机关工委领导.青海机关党建.2023-06-27
陈刚当选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晓军当选省长.中国政府网.2023-06-27
青海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简历 陈刚当选主任.中国经济网.2023-06-27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腾讯网.2023-06-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青海省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名单.青海羚网.2023-06-27
陈刚赴格尔木市督导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工作时强调 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坚决彻底抓好问题整改.今日头条.2023-12-17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澎湃新闻.2024-01-05
刘美频已任青海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今日头条.2024-04-08
王林虎任湖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新京报客户端.2024-11-19
打造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文化自信的青海.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省的民族分布.央广网.2023-06-27
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2023-06-27
青海省已创建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腾讯网.2023-06-27
青海省人民政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2023-06-27
擦亮生态青海绿色农牧的“金字招牌” ——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枸杞产业带动20万人增收致富.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00余个.中国新闻网.2023-06-27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6-27
2022年青海经济怎么看?省统计局6位处长为你解读.青海统计.2023-07-14
乘势而为 构建青海特色现代工业体系.共产党员网.2023-06-27
青海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第二产业基本情况.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60%.中国环境报.2023-06-27
批发业销售额增速全国排名前列.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2021年青海外贸进出口增速居全国第5.青海省商务厅.2023-06-27
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6-27
星级饭店查询.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政务服务门户.2023-06-27
青海省A级旅游景区汇总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27
青海省人民政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23-06-27
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昨日揭牌.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绿色 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期评估通过省级审核.格尔木市人民政府.2023-06-27
试验区概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2023-07-14
格尔木工业园概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23-07-14
德令哈工业园介绍.德令哈市人民政府.2023-07-14
德令哈工业园概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2023-07-14
西部矿业集团—公司简介.西部矿业.2023-07-14
西部矿业集团—大事记.西部矿业.2023-07-14
西部矿业:从一座矿山到六大产业.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7-14
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榜单.临湘市人民政府.2023-07-14
青海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丰硕.中国政府网.2023-07-0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教育部网站.2023-06-27
学校概况.青海大学.2023-06-27
基本信息.青海师范大学.2023-06-27
青海民族大学信息公开网.青海民族大学.2023-06-27
青海理工学院简介.微信公众号.2024-08-20
青海理工学院 2024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0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2023年招生章程.青海大学昆仑学院.2023-06-27
招生政策.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23-06-27
基本信息.青海警官职业学院.2023-06-27
2022年招生简章,它来咯~.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招生简章.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06-27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招生章程.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23-06-27
2023年统招简章.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23-06-27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报考指南.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23-06-27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青海这十年”卫生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青海省卫健委.2023-06-27
青海三甲医院集中在西宁市 具体地址在哪?擅长诊治哪些疾病?(附名单).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医院介绍.青海省中医院.2023-06-27
医院简介.青海省藏医院.2023-06-27
青海省人民医院介绍.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招聘公告】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招聘公告.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青海红十字医院简介.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06-27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招生简章.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06-27
医院概况.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2023-06-27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院内议价成交结果公告(省四院打印耗材采购项目).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2023-06-27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简介.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2023-06-27
喜报——青海省交通医院成功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青海省交通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式挂牌.新华网.2023-06-27
青海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9
全国主要电视台介绍.央视网.2023-06-27
我国青海电视台藏语卫视综合频道28日正式开播.中国政府网.2023-06-27
关于我们.青海羚网.2023-06-27
青海新闻网简介.青海新闻网.2023-06-27
青海这十年 | 释放青海“智慧”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央广网.2023-06-27
青海盐湖所多项科技成果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得表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23-06-27
我省18家文化馆将晋级为国家级.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6-29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6-29
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亮出成绩单.青海普法.2023-07-15
青海省博物馆介绍.青海省博物馆.2023-06-29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介绍.青海藏文化博物院.2023-06-29
“青海这十年”体育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6-29
第十五届中国·青海(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开赛.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9
7月26日开幕!.澎湃新闻.2023-06-29
激扬梦想 磨砺锋芒——民运会比赛现场见闻.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9
青海:横跨东西 纵贯南北 成就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大格局.中国公路网.2023-06-29
十年青海|交通“四梁八柱”体系基本形成.人民资讯.2023-07-15
今起,G22青兰高速公路会宁服务区(双侧)进行全封闭施工.澎湃新闻.2023-07-15
世界首条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通车.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3-07-15
农村公路换新颜 青海新改建农村公路1583公里.央广网新闻.2023-07-15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海省商务厅.2023-06-29
十年归来气象新.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3-07-15
西宁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07-15
青海省格尔木市将成为西部核心铁路枢纽,4条铁路通达4省区.海西州政府驻杭州联络处.2023-07-15
格尔木站新建站房正式启用.格尔木市人民政府.2023-07-15
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人民网.2023-07-15
【抢抓机遇促发展·青海在行动】 “智能化”助力西成铁路建设安全优质推进 ——西宁至成都铁路东祁连山隧道出口施工现场见闻.青海新闻网.2023-07-15
青海八大机场带你酷炫、带你飞.微信公众平台 西宁文旅之声.2023-06-29
【主业发展丨1月27日起祁连机场西宁-祁连往返航班每周五一班】.微信公众平台 祁连机场分公司.2023-06-29
【峥嵘五载 腾飞起航 ——记果洛机场通航五周年】.微信公众平台 青海机场有限公司.2023-06-29
Xining Caojiabao International Airport.China Checkup.2023-06-29
机场概要.青海机场有限公司.2023-06-29
【成员推介】西宁曹家堡机场.微信公众平台 西部机场.2023-06-29
高效建造 完美履约 | 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GTC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微信公众平台 八局智造.2023-06-29
青海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9
【2023,我们这样走过】 编织立体交通网 诗与远方渐行渐近.青海省人民政府.2024-06-29
青海开辟水运航线已达10条 通航总里程410公里.中国经济网.2023-06-30
青海省“黄河三峡”水运航线正式通航.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6-30
青海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城市客运车占比达84.9%.青海日报.2023-07-01
青海西宁:十年实现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8.4标台.澎湃新闻.2023-07-01
青海文物,在高原讲述文化自信.青海新闻网.2023-07-1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3-06-29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青海都兰热水墓群.澎湃新闻.2023-06-29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考古取得新进展.新华网.2023-06-29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6-29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6-29
一邑福神地 贵德文昌庙.澎湃新闻.2023-06-29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06-29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06-29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06-2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29
文物局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人民网.2023-06-29
关于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06-29
提质建设 让街子镇焕发新“颜值”.新浪看点 中国新闻网.2023-06-29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国图空间.2023-06-29
消失在视线里的村落——硝水泉.微信公众平台 青海人民出版社.2023-06-29
热贡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藏族婚宴十八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回族宴席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青海的美食,看完馋哭了······.微信公众平台 夏都西宁.2023-06-29
“抓”出来的美味.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9
百城百艺 舌尖上的非遗 | “狗浇尿”是什么,能吃吗?.澎湃新闻.2023-06-29
关于青海的一些民俗.微信公众平台 共和旅游.2023-06-29
你从未见过,青海最神秘民俗.微信公众平台 黄南旅游.2023-06-29
青海藏族僧众迎来“燃灯节”.人民网.2023-07-14
藏族民歌(玉树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4
不只是锅庄丨盘点那些你不了解的藏族舞蹈.微信公众平台 微甘孜.2023-06-29
“青绣”,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7-01
青海非遗:青绣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01
塔尔寺酥油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4
撒拉族服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4
青海特产不多,全国第一而已!.微信公众平台 西宁文旅之声.2023-06-29
我省冬虫夏草产量位居全国之首.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9
青海柴达木黑枸杞.澎湃新闻.2023-07-14
擦亮“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亮丽名片.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6-29
多业态发展实现青海旅游新需求新供给 ——我省奋力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综述之三.青海人民政府.2023-06-29
关于青海湖 青海湖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9
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2
【游玩推荐】塔尔寺——你不了解的藏传佛教圣地.微信公众平台 西宁文旅之声.2023-06-29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2
关于我们.互助土族故土园.2023-06-29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简介.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6-29
阿咪东索景区介绍.微信公众平台 阿咪东索景区.2023-06-29
青海省海北州阿咪东索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2
中国的天空之镜丨茶卡盐湖景区.微信公众平台 茶卡盐湖.2023-06-29
航拍青海:高原奇景茶卡盐湖.央广网.2023-06-29
茶卡盐湖景区获评“中国最美星空目的地案例”.央视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23-06-29
格尔木将军楼公园: 缕缕新风扑面来.澎湃新闻.2023-06-29
一图看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对关系.人民网.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十四.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大帮扶范围并调整结对关系.中国政府网.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二.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六.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七.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十二.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一.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十一.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五.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西宁市】与尼泊尔帕坦市缔结为国际友好.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十.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八.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九.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友城交流情况三.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7-01
西宁同“一带一路”沿线4州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7-01
青海省地方志-志鉴成果库.青海省地方志.2023-07-01
地球日:2020中外避暑名城榜在港发布.国际在线城市频道.2023-07-01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和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和拥政爱民模范名单.中国政府网.2023-07-01
关于对拟命名表彰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进行公示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2023-07-01
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获奖者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