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年),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仙人”,李十二、李拾遗。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是陇西人,为汉将李广之后。
李白很小就很有文学天赋,据其自述,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开始撰写诗赋并求取上层关注,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青年时游学江油市、剑阁、梓州等地。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侠客思想的影响。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心离开故乡,他从江油市出发,途径成都市、峨眉山市等地,北上安陆市(今湖北省安陆县)定居。不仅与唐朝旧相许师的孙女成婚,还结识了好友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逐渐在文坛上获得尊重和认可。
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李白和好友孟浩然一起前往广陵,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被人陷害无法自证清白,产生隐居之念。一方面是通过隐居访仙学道,树立声誉,为将来的仕进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在隐居期间向达官显贵上书,请求引荐。
天宝(742年)李白得到进京供奉翰林的通知,得到李隆基的宠幸,却只是被当成御用文人,难以施展政治抱负。最终因为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上层,出走长安。后期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县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关于李白的死也有多种说法,根据《李白年谱》,一般认为李白于宝应元年(762年)客死在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县令李阳冰处,享年62岁。
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作品约1000余首,现存诗900余首,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世沉浮。他的诗歌或表达个人政治抱负,批判黑暗社会现实;或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自由的向往;或将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和自由的化身来歌颂,表现他不驯的性格和渴望冲破羁绊的愿望。而且,李白在浪漫主义和乐府诗上都有突出表现,他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展现盛唐时代的乐观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在乐府诗方面,李白创作致力于恢复乐府的本意,融合古风,对唐朝诗歌的革新作出杰出贡献。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他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同时,李白也是乐府诗的继承人,使许多流失的乐府诗回归本题,并革新古体诗,使其升华到新的高度。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可以“惊风雨”“泣鬼神”,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李白的诗歌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名在贞元时期已经家喻户晓。中唐的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取经验,创造出自己的杰出诗风。李贺的浪漫主义诗风明显受到他的启发。宋代的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诗人,都从他的诗中汲取养分。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也受到他的影响。
李白的出生地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李隆基讳改为昌明)青莲镇。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李暠(凉李暠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李显在太平公主等人的帮助下复位,将国号重新定为“唐”。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此时李白尚幼,但李白五岁便展示出了文学天赋:《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也就是说,年仅五岁的李白,已经能够背诵唐朝的小学识字课本上的内容了。
开元三年(715年),十五岁的李白开始撰写诗赋,有意识地向有社会地位的人递送作品以获得求见的机会,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青年时的李白在临近的郡县游学,包括江油市、剑阁县、梓州等地。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侠客思想的影响,他十八岁时(718年)前往戴天大匡山隐居,学习剑术、结交侠客。在匡山读书十年期间,他跟从空灵法师学剑术,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与道士交往特别密切。李白后来用诗追忆当年的生活,还表现出无限的怀恋:“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留别广陵诸公》)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心离开故乡,他从江油市出发,途径成都市、峨眉山等地,舟行至重庆市(今重庆市)后短暂停留。在登峨眉山之时,他写下《登峨眉山》和《峨眉山月歌》两首诗,表达了他入蜀时的畅快以及对前途坦荡的自信。
两年后李白离开四川省,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达扬州市。尔后李白卧病并北上,途径汝州市(今河南省临汝县)停留了一段时间。决定前往安陆市(今湖北省安陆县)定居。在返回安陆的途中,李白在陈州结交了好友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次年,李白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寓居在安陆寿山,并撰写了《观云梦》这首著名的诗作。为了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赏识,李白上书名流,包括《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和《上安州李长史书》等。通过这些努力,李白最终在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与孟浩然相约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游历一个多月时间,孟浩然准备前往扬州市,与李白在黄鹤楼相别,目送挚友离开的李白写下了那首广为传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后,李白定居于安陆,并以此地为中心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虽然他在此期间多次离开安陆进行旅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安陆。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因为被人谗言陷害,他上书自辩清白,但却被拒绝。于是他决定前往政治中心长安,拜访宰相张说,并结识了张说的儿子张垍。他寄居在秦岭玉真公主的别馆。他也曾见其他王公大臣,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次年,李白离开了终南山,在他下山的时候,写下了《下终南山过斯山人宿置酒》《登新平楼》和《赠新平少年》等作品,表达了他追求雄心壮志的心情。秋天他游览了邢州,冬天又游览了坊州。开元二十年(732年),32岁的李白从坊州返回终南山,但仍未得到名流们的赏识和推崇,他在长安周围游荡。同年,李白返回家乡安陆市,开始隐居生活。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33岁的李白隐居在嵩山,他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上建了一个石室。他种田耕种,以读书为生活。他结识了道士元丹丘等人,并往来于洛阳市、襄汉和安陆之间。次年,李白再次出游,去江夏区,遇见了宋之悌,并与崔宗之一起游览南阳市。总体来说,李白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仕进道路:一方面通过隐居访仙学道,树立声誉,为将来的仕进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抱怨之后,他并不忘记给达官显贵上书,请求引荐。在这个时期,他写了《题元丹丘阳山居并序》《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江上吟》《梁甫吟》等作品。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五岁的李白写下《与韩荆州书》请求引荐。同年,唐李隆基在西游狩猎,李白顺势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在《大猎赋》中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唐朝远胜汉朝。但仍未能仕进。是年,李白结识了贺知章,向其呈送《蜀道难》《乌栖曲》。贺知章看罢称李白为谪仙人。但李白仍未能因此仕进。此后几年,李白在其“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里,辗转安陆、嵩山、任城、岳阳市等地,写下多首表达对友人王昌龄、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天宝(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等来了他的诏书:时经过他的朋友道士吴筠的推荐,李隆基命李白进京供奉翰林。李白也难掩兴奋,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任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李隆基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来向后人夸耀展示这样的盛况。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非常羡慕,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李白受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李隆基与杨贵妃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在长安的三年里,李白写下了许多诗歌,但李隆基只把他当做御用文人,毫无实职。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他“仿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感到苦闷,开始放纵地喝酒来让自己神昏形秽。后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唤他,他却不上朝。李白曾受命在酒醉时为皇室起草诏书,他在起草时跃然纸上,引得身边的高力士亲自为他脱下靴子。这一行为引起了宫中人的不满。
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李白既因酒后狂放惹怒李隆基及其近臣,也因目睹官僚腐败进取不得离开了京城,到了洛阳市。在这里,他遇到境况类似的杜甫。两人建立了友情并约好一起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一起抒怀遣兴,借古评今,并和诗人高适相识。
同年李白与好友杜甫再次分别,前往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的紫极宫,正式成为一名道士。随后李白前往德州安陵县,在那里遇见了擅长制作符箓的盖还并自制了真正有效的符。李白通过这次求仙访道之旅获得了自己追求的仙道之路的认可和证实。
天宝四年(745年)秋天,李白再次与杜甫在山东省地区相见。他们共同前往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和书法家李邕。
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和妻子宗氏一起南奔避难,最初在当涂县逗留。后来他听说洛阳市失陷,就返回宣城市,并在刻中(今浙江省州)寻找避难所。他后来到达溧阳市(今江苏省溧阳市)时,与张旭相遇。在夏至这一天,他听闻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省大获胜利,于是他又返回金陵。同年秋,李隆基逃往四川省避难。
至德元年(756年),李白五十六岁,在庐山隐居。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胜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县,生擒哥舒翰。七月,李亨在灵武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位。九月,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江陵县大都督永王李璘到了江陵(在湖北)准备起兵。肃宗命令他“扫觐于蜀”,他不听。十二月,肃宗起兵东下,过庐山时,请他参加他的幕府。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在永王军营写下了一首名为《永王东巡歌》的组诗。后来永王擅自率兵东巡,导致失败,最终被征剿。李白因此被囚禁在浔阳监狱中,直到得到宋若思和崔涣的救助才获得自由。成为宋若思的师爷后,他给宋若思写过一些文书,并随他前往武昌。后来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发动叛乱。五月,肃宗废除了张镐的宰相职位,将其调任为荆州市大都督长史。后来史思明攻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离开寻阳,开始了他在夜郎的长期流亡生活。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到了江夏区,由于老友韦良宰正在当地做知府,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三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湖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市、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县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六十二岁客死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在唐五代时期,李白曾三次托人编修自己的诗集。第一次是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托魏徵的曾孙魏帮自己编修诗集,魏颢于上元二年(761年)完成编订为《李翰林集》两卷,这是李白集现存最早的刻本。它主要收录了李白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詩,和文章《大鹏赋》。因此,魏编本可以视为李白乐府诗集。
第二次是唐朝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回到江夏区将手稿给了僧人贞倩。在《江夏送贞倩公归汉东序》中李白提到自己一生的诗歌都在里面,然而此稿没有经过编纂。最终下落不明。
第三次是唐代上元二年(761年),李阳冰担任宣州当涂县令,李白前去依靠他。为李阳冰写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和《当涂李宰君画赞》两首诗。次年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李白将手稿交给了李阳冰,并请他整理自己的文集并写序言。《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李白《草堂集》有二十卷是李阳冰所撰,但是宋代乐史在《李翰林别集序》和宋代的敏求在《李太白文集后序》中都提到李阳冰只编辑了其中的十卷,因此《新唐书》的“二十卷”可能是范传正所增订,署名为李阳冰的《草堂集》二十卷。
北宋时期乐史对李白的诗文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并且编纂了两部书籍:《李翰林集》和《李翰林别集》。其中,《李翰林集》共二十卷,包括了李白的诗作;而《李翰林别集》则有十卷,收录了李白的各类文章。
这两部书在当时是分别刊行的,《李翰林集》二十卷本和《李翰林别集》十卷本在北宋时期是单独刊刻的两部书,《崇文总目》和《郡斋读书志》都有对它们的记载。《李翰林集》二十卷本在明中叶时尚存,而《李翰林别集》十卷本则传世至明代正德年间,由吴郡的袁翼所刊。后人在重刊《李翰林别集》时可能做了少部分的篇章调整。
北宋时期,李白的诗在苏州市刊刻成为定本后,影响到明清两代李白集的编刻。期间演化出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和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两个李白集系统。这两者在内容安排上有变化,但是收录李白诗文的总量没有变动。南宋杨齐贤首次对李白的诗进行了注释,他的集注本今虽已佚失,但元代萧士赟在注释李白的诗时将楊注部分引入书中,可以从中管窥到楊注的大致面貌。萧士赟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即在杨齐贤注本的基础上删补而成,为现存最早的李白诗注本。
李白的古体诗以浪漫主义诗风为代表,他本人也是唐朝古体诗的集大成者。这种诗体更易于表达初盛唐人的人生探寻和追求、青春浪漫和豪情,李白长于古体,不仅是个人爱好和才情所致,更是时代使然,因此李白古体“景少而情多”。宋本《李太白文集》载李白现存总诗量近千首。李白古体诗总约640首,约占总诗量的64%,其中七言古体诗161首,五言古体诗总479首。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留别诗,以奇特的构思、高亢的基调,突破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诗的常格。全诗气魄博大,想象新奇,风格雄放。
在诗歌创作方面,出于“将复古道,非我而谁”的强烈使命感,李白大量创作古乐府诗。在初盛唐诗坛上,李白创作乐府的数量最多。据《》所录,初盛唐诗人创作的全部乐府诗(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不计在内)计450首左右,李白作149首,占三分之一。李白的乐府无论是从体制、内容还是表现艺术来看,都体现了他在恢复汉魏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全面总结历代乐府的成就,拓展和提高乐府境界的努力。李白的复古不是单纯的拟古和仿古,而是指引创作归于真朴的一种精神导向。所以尽管他在理论上不免受儒家正统文艺观的局限,但在创作中却能继承前代一切优秀的文化,输入盛唐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他的古乐府复中有变,形成“文质相炳焕”的理想风貌。
他的乐府诗作品多以叙事性为主,形象生动,语言朴实自然,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其中既有歌颂英雄豪杰、赞美祖国山河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感慨、述说人生况味的作品。李白的乐府诗创作技巧独到,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韵律和意境。他在题材选择上广泛开拓,不拘泥于某一特定主题,涉及历史典故、宫廷政治、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其中《长相思·之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叙写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诗人将意旨隐含在秋景之中,隐而不露,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盛唐诗的普遍特点是用自然流露的表现形式去融汇前代文人的绝句,但各家诗人也又各自所擅长的境界和领域。李白的七言绝句以自然、真率、不假雕饰而著称,富有生活情趣。他追求诗歌的自然和真实,不喜欢过分华丽的修辞和雕饰。他笔下的桃花潭水、长江碧流、春风明月仿佛能通人情,时时在和离人较量着别情的深浅和长短。李白的五言绝句擅于运用意境、修辞手法等,自然、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其中《静夜思》用词平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却能只用叙述的语气,将远客的思乡之情写得意味深长,千百年来打动万千读者。
现在流传下来的李白绝句,一共159首(其中79首五言,80首七言)。明代著名的诗评家胡应麟的评论是:“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李白的律诗创作相对较少,但其中也有不少精彩之作。他在律诗方面多以五言律和七言律为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艺术风格。
李白的五言律诗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著称。他的五言律诗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追求自由的个性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例如,《太原早秋》以写秋景、怀念故乡为主题,描绘了太原秋天的壮丽景色和作者思乡之情。他的五言律诗常常情感激荡,意境广阔,给人一种豪情万丈、气势磅礴的感受。
而李白的七言律诗则显得更加雄浑磅礴,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他的七言律诗往往情景交融,构思独特,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以描绘金陵风景为主题,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和赞美,展示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李白的律诗在形式上以平仄对偶为基础,注重音律的和谐与流畅。他善于运用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优美动听的韵律和意象。他的律诗展现了他豁达洒脱、不拘一格的个性,将情感与艺术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受上的冲击。其中《赠孟浩然》首联即点题,直接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切崇敬之情。诗中一个"爱"字贯穿全文,传达了作者对孟浩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总体来说,李白的律诗在唐朝诗歌中独树一帜,既有飘逸灵动的特点,又具备豪放奔放的气势。他的律诗作品流露出他追求自由和超越常规的个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弄潮儿的风采和风华。这些诗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中能标示出词人名字的正是李白的宫廷应制词:“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这是目前关于词体发生的最早纪录也是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纪录。有学者据此研究认为李白正是词体发生的奠基人。但词在唐朝尚未普及,现存署名李白的《忆秦娥》与《菩萨蛮》有人怀疑不是李白所作。其中《忆秦娥》以“萧声”作为引子,描绘了秦娥夜半醒来看月光的景象,烘托出秦城的凄苦和孤寂。
李白的辞赋是他文学创作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比他的诗论更为明确。因为赋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赋论较诗论更早成熟,宗旨更为明确。李白的辞赋,正是在继承历代赋论的批评传统中展开的,其主旨仍是强调赋与古体诗的渊源关系,提倡丽则,批评丽淫。李赋通过非凡的想象,笼括宇宙、广大无垠者如《大鹏赋》《明堂赋》《大猎赋》;深入天地变化之气,抒发感物之思者如《惜余春赋》等,都可以说是体现“感天动神”的宗旨的。其中《大鹏赋》借助了《逍遥游》的想像,全篇以反复铺张、极致描述为特征,突出了李白的雄心壮志和奔放激情。
李白以诗名家,其文不大为人所称道,甚至被认为:“李、杜、王、孟之不能文也,其心思有所专注耳。”李白虽能诗善赋,但也要以文章为进身之阶,显露其王佐之才,故对为文之道不能不有所留意。他的文章所存不多,艺术成就难望其诗之项背。
李白之文,现存大约篇,其中表书篇,序篇,记赞颂篇,碑铭祭文篇。李白的书、序类文字,最具特色。其所为表、书,意在炫夸自售,故负才使气,极尽铺陈,意气如虹,激昂青云。他的宴集记序,虽为事而作,往往也意在自抒怀抱,以清新之语写旷达之心,意气之盛,不逊于干渴之文。序文代表作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文代表作有:《与韩荆州书》。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纵28.1厘米,横38.5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
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与他自身鲜明的个性和丰富充沛的感情密切相关。他生活在唐朝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开明、文化包容,艺术家和学者们有机会相互交流启发,激发灵感。李白广泛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并在学习魏晋以来语言清新俊逸之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纯净华美的语言特色。社会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乐观自信风尚,给予了李白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加上李白性格豪放,个性奔放不羁,给他的诗歌注入了炙热强烈的情感。
李白的歌行具有多种体式。其中,他最为突出的是乐府杂言体,共有八十三首歌行属于这个体式。此外,还有三十二首属于齐梁体,虽然与前者有所重复,但受到当时时风的影响。李白对古七言体和骚体也非常感兴趣。他创作了八首古七言体的作品,是唐朝以来数量较多的作品之一。李白的骚体有六首,其中包括《远别离》《幽润泉》《鸣皋歌送岑征君》《临路歌》《寄远》之十二、《代寄情人楚辞体》等作品。还有一些"部分的骚体"作品,如《蜀道难》《胡无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万愤词投魏郎中》等。李白的赋体作品近20首,这些作品大多是篇幅较长且与其他体式有所重叠,如《蜀道难》《猛虎行》《西岳云台歌》《梁园吟》《庐山遥》《天姥山吟》《鸣皋歌》等。
李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了浪漫、质朴的艺术特色,并加以融会发展,形成奇特丰富、清新流转、瑰丽绚丽,极具个人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他较少使用入声韵,尤其是在近体诗中使用的更少。他常常使用平声和去声韵,这使得他的用韵相对宽松。这种现象在初盛唐诗人中是普遍存在的。和杜甫一样,李白的用韵系统也可以分为“严式”和“宽式”两种。古体诗中的用韵相对宽松,而近体诗中的用韵较为严格。从分合韵的角度来看,李白的用韵系统与《切韵》的系统相似。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如庚、清、青三韵的同用,萧、宵、肴三韵的同用趋势较广义的《广韵》所注明的同用更为宽松外,其他几乎完全一致。李白的诗歌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韵律情况,这可能是受到他自己方言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殊情况都是平声和去声通用的,可能是因为“梁益则平声似去”的原因。
李白的诗歌融合了屈原、庄子等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雄奇、飘逸、奔放的风格。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和高度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掀雷挟电的夺人气势,令人为之倾倒。夸张、衬托、比喻、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现。在他的一些代表作中,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作中,常常将现实与梦幻、想象相结合,或者升华至天空,或者沉浸于人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夜宿山寺中》中的夸张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山寺的高大气势,赋予了山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氛围。在《北风行》中,诗人通过衬托的手法将燕山的雪花夸大成席子大小,形象地展现了北方冬日的苦寒,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严寒冰雪所带来的寒意。
比喻也是李白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银河之中。拟人手法在李白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他常将自然中的无情物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中将“山”人格化,称其“相看两不厌”,赋予了山的个性和情感,增加了诗意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李白在长安的三年耳闻目睹政治腐败、奸臣弄权、宫廷的荒淫、对官场的黑暗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这时的李白正值盛年,他的诗歌创作也步入了成熟期。他空怀“用世”之心而不被世用,报国无门、英雄气短的满腹悲愤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一腔忿懑到了无以复加、无法宣泄的地步。此外他的“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同他在艺术中反抗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是有志向、有追求、有道德操守的,而非只关注自身得失、追求名利的功利之徒。他通过诗歌表达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之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上层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崇尚。在《将进酒》中,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于权贵不重用人才的愤慨;在《长干行》中,他呼吁社会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梁甫吟》中李白借屈原《离骚》的表现手法,将神话传说和现实世界杂糅在一起,通过营造悄恍迷离的诗境反映他欲见明主而不得的遭遇。
然而,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并未实现,他面临着现实的挫折和压力。这使得他的内心产生了矛盾、冲突和愤懑,同时也激发了他狂放豪情的创作灵感。在思想上这种矛盾也非常突出,李白同时接受了儒家、道家和游侠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冲突的。他渴望为天下苍生做贡献,追求社稷安危和黎民安宁,这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认同。然而,他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蔑视世俗的束缚,这体现了他对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倾慕。同时,他受到游侠精神的影响,崇尚武勇并在作品中表达对封建秩序的不满。
政治失意催生出了及时行乐的诗歌主题。实际上,在李白的人生中,及时行乐跟学道求仙一起,成为李白平复失志创痛最常见的方式和反复歌吟的主题,离开长安后,李白漫游梁、宋、洛阳市,黄金买醉,以及时行乐疗治内心的创痛。然而,行乐非真乐,它往往与怀才不遇的苦闷茫然相相伴相生,连一斗十千钱的金樽美酒和价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也不能让他解颐,他割舍不下“济苍生”的政治宏愿。李白常常在诗里以“达者”自居,登高楼,咦杨梅,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他将以往的追求通通否定,既不要学伯夷、叔齐执着于"耻食周粟"的所谓"高洁",也不再系恋无常的功名富贵,毕竟豪贵如信陵君,如今连丘墓也不保,富贵如梁孝王,当年的华丽宫室倾荒芜,满堂的宾客也已作古,不如在饮豪博,尽情享受人生。
李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慷慨悲歌,感情从忧郁沉痛、纵酒狂放陡转为满怀信心的期待,他没有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消沉,激情宣意泄之后,他总会留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峴当安之”,且去归隐待时,伊尹应汤的征兆线冬会应验,姜子牙与周文王的遇合还会再现,高卧东山的谢安终将出山拯济苍生。此时,政治上的一时失意于李白而言,不过是腾飞前的等待,他从未放弃对大空间、大未来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用以自比的吕尚、伊尹、谢安等人,走的都是“天道暗合”的君臣遇合模式,这也是李白最为向往的入世之路,他自言“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坚信不因人依然能成事。
李白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的乐府诗,从数量上讲,他写下了超过230首乐府诗,几占他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朝创作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也是宋人所辑《》中存诗最多的诗人,《蜀道难》《乌栖曲》《长干行》《江夏行》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在继承乐府诗方面,李白让许多失去本义、流失的乐府题目回归本题。例如汉魏六朝乐府的部分题目,在时是永明体,到沈佳期演变为律诗,至李白又转为古体。李白拟写这些乐府古题都是尽量承袭古辞原意,或在原辞的基础上再加发挥,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尽量接近古体诗风味。李白不但通过综合古题原辞及后人拟作的内容、来言志述怀,而且善于融合汉魏与南北朝乐府的表现艺术,创造含蕴深厚的意境,使古题升华到更富有概括力的高度。
李白对唐朝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汉乐府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诗人、王令、、陆游,明清诗人、、黄景仁、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1999年5月,召开了“李白与天姥山”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吕福克表示“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罗纳德说,李白是“被世界公认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其诗“容纳着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形成了令人感奋的豪爽的风格,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而早在十八世纪,西方的学者就开始研究李白的诗歌。如英国诗人索如母·詹尼斯(1707-1787)是较早接触李白诗歌者。他在阅读、熟悉李白诗歌的基础上,将其一些诗篇译成英文,如1940年于伦敦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选读》及1944年于伦敦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选读续集》。而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受李白影响颇深。日本的李白研究者很早就渡过翻译李白作品阶段,进一步转入到专题研究阶段。他们对李白的传说故事、家世、生平、思想及其作品进行了探讨。如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吉川幸次郎,生前就对李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还曾为武部利男所写的《李白》等做序言,撰写过《牡丹花李白的故事》等,后收入《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1卷。
李白作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浪漫主义情怀、自由追求和怀古元素对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选择为现代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同时也使得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给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独特的氛围。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宇宙、梦境等的赞美和幻想,展现了对生命和存在的热爱与追求。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延续,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梦幻、想象、理想的追求,体现了李白式的浪漫精神。
他的自由追求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表达了对束缚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许多作家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个体解放的探索,体现了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这可以说是李白在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延续。
他的怀古元素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这种怀古的情结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现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追溯历史、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对古代文学和传统价值的重新诠释,展现了对传统的热爱和思考。
李白作为唐朝的著名诗人,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的李白研究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成果。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注重校注整理李白的作品,考证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年代,超越了以往的成就,还探索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李白的思想与性格、诗歌艺术成就与风格等方面。
李白的政治理想是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推动力。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意味着他拥有关注人间世事、从事官职、助人民、安抚社会的思想观念。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表达了对理想无法实现、才能被压抑的愤慨不平之情。他的代表作品如《古风》《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等。
唐朝诗人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可以“惊风雨”“泣鬼神”,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唐朝诗人贺知章赞叹李白是“天上谪仙人”(从天界被贬到凡间的仙人)。
李白酒友,“饮中八仙”之一崔宗之评价李白不拘世俗之物,坚持寻访古迹,对楚汉、王霸等历史事件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词赋超越了当代文人。
唐朝散文家任华评价李白的才华在朝廷中广为传颂,其诗作能够与明主的心意相契合,使得他备受宫人们的赞誉。他满怀豪情壮志,即便受到权臣们的排挤和忌妒,也仍然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的独立和高傲。
李白的好友魏万评价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与古人相比,更显得超凡脱俗、不拘一格。他能够在三字九言中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感情,使得读者无法预料诗的走向。
唐朝诗人元稹作《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中有“李杜诗篇敌”之句,认为李白和杜甫的诗是不相上下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此外,韩愈还在《石鼓歌》里说:“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这里的谪仙,也是指的李白。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李白墓》诗,凭吊李白“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唐朝诗人姚合评价李白:“李白坟三尺,嵯峨万古名。”
唐朝诗人曹松在《吊李翰林》中提到“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
唐朝诗人皮日休认为李白文字磊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他的作品时“神驰八极”“心怀四溟”,一般人写不出来。
唐朝诗人韦庄在《漳亭驿小樱桃》中提到“李白已亡工部死,何人堪伴玉山颓。”
唐朝诗人杜荀鹤在《经青山吊李翰林》中提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唐朝诗人殷文圭在《经李翰林墓》中评价李白“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身谪蓬莱金籍外,宝装方丈玉堂前。虎靴醉索将军脱,鸿笔悲无令子传。十字遗碑三尺墓,只应吟客吊秋烟。”
唐朝诗人裴说在《怀素台歌》中提到“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星。”
唐朝诗人徐铉在《奉和武功学士舍人纪赠文懿大师净公其八》中评价李白“高情丽句谁偏重,圣代词臣李谪仙。”
唐朝诗人田锡在《读翰林集》中评价李白“太白谪仙人,换酒裘。扁舟弄云海,声动南诸侯。诸侯尽郊迎,葆吹罗道周。哆目若饿虎,逸翰飞灵。落日青山亭,浮云黄鹤楼。浩浩歌谣兴,滔滔江汉区流。下交魏王屋,长揖韩荆州。千载有英气,兰君安可俦。”
北宋诗人王禹偁在《酬安秘丞歌诗集》中提到李白王维并杜甫,诗颠酒狂振寰宇。
北宋教育家、思想家胡瑗在《石壁》中提到“李白好溪山,浩荡旌川游。题诗汪氏壁,声动桃花洲。”
北宋官员梅挚在《酬赠王益舜良殿丞·其二》中提到“贾生学赡思仪汉,李白才多合继骚。”
北宋诗人黄庶评价李白“句编天下口,千载字不灭。”
北宋文学家曾巩评价李白“子之文章,杰立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提到太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北宋词人苏轼誉他为:“李太白、杜甫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北宋词人苏辙评价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
北宋诗人郭祥正在《奉和蔡希鹄奔亭留别》中提到“又如李白才清新,无数篇章思不群。”
北宋词人舒亶在《秋日登中山怀道人》中评价李白“不见风流李谪仙,彩笺谁继碧云篇。”
北宋文学家孔平仲在《李白祠堂其一》中评价李白“洒落风标真谪仙,精神犹恐笔难传。文章若出斯人手,壮浪雄豪一自然。”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评价“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人所可拟议。”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采石李白墓》中评价李白“客星一点太微傍,谈笑青蝇玉失光。载酒五湖狂到死,只今天地不能藏。”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在《后山集》中评价李白“青莲居士亦其亚,斗酒百篇天所借”。
北宋诗人李廌提到山东太白谪仙人,笔卷天河气拂云。
赵煦期间宰相吕本中表示:“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南宋诗人陆游在《记梦》中提到“李白杜甫生不遭,英气死岂埋蓬蒿”,并在《吊李翰林墓》中提到李白“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
南宋文人朱熹评价李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李白见永王反,便从臾之,文人之没头脑乃尔……李白诗中说王说霸,当时人必谓其果有智略,不知其莽荡,立见疏脱。”(《朱子语类》)
南宋著名诗词大家辛弃疾这样表达对李白的怀念和崇敬:“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南宋文学理论家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南宋诗人高翥在《拜李谪仙墓》中提到“白骨定随风月冷,青山长共姓名存。”
南宋诗人陈东之评价李白“谪仙一去五百载,人间山水无清辉。”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杜甫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南宋词人方夔在《读李翰林诗》提到“翰林非世人,金晶应星。手弄玉帝,堕作诗酒仙。行迹老屐齿,侠气馀龙泉。淋漓洒醉墨,妙语穷真。信手拈斧斤,一挥中方圆。彼哉夸夺子,骇汗莫敢肩。玉堂不能留,飘落南海边。从此誇汗漫,一往五百年。”
元代诗人宋无在《李翰林墓·其一》中评价李白“嗜酒傲明时,何因贺监知。承恩金马诏,失意玉环词。名与三闾并,身将四皓期。匡山有书读,应亦叹归迟。”
元朝诗人萨都剌在《过池阳怀李翰林》中提到“我思李太白,有如云中龙。垂光紫皇案,御笔生青红。群臣不敢视,射目目尽盲。脱靴手污袜,蹴踏将军雄。沉香走白兔,玉环失颜容。春风不成雨,殿阁悬妖虹。长啸拂紫,手撚青芙蓉。挂席天(一作千)万里,遨游江之东。濯足五湖水,脱(一作挂)巾九华峰。放舟玉镜潭,弄月秋浦中。羁怀正浩荡,行乐未及终。白石烂齿齿,貂裘泪濛。神光走霹雳,水底鞭雷公。采石波浪急(一作恶),青山云雾重。我有一杯(一作斗)酒,和泪洒天风。”
元代名儒傅若金评价李白为: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称赞李白: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昌龄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言》)
明代文学家、“闽中十子”之一的高棅写到: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明代文学家祝允明评价李白“千载更无仙谪下,只应愁杀贺知章”。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周受庵诗选序》中评价李白为古今诗圣。
明末大臣梅之焕在《题李太白墓》中提到“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清朝学者方东树评价李白想象非常丰富,他在写作上有得天独厚的天赋,章法承接自然流畅,变化多端,无法用寻常的心智去揣测。
清朝诗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提到“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清代诗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提到诗有必笺而后明者,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是也。有必选之而始善者,太白《古风》是也。夫才役乎情者,其色耀而不淫,气帅乎志者,其声肆而不荡。不浮,故感得深焉。
清朝诗人赵翼评价李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清朝官员孙洙评价李白是盛唐诗坛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当代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余光中这样称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学者许威汉,范能船评价李白的很多诗歌都有进步倾向,在诗歌中蔑视权贵,抨击政治的黑暗。
学者青闰评价李白身上既有纵横家“辩才谋天下”的见识,又有道家“道法自然”的修炼,还有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
学者李卫国评价李白是中原地区知识分子(过去称士大夫和文人)的人格体现,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才能的模视和人格的忽视。
学者林庚评价李白并非像过去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脱离现实,相反,他对政治,对祖国,对人民是很关心的。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情况,同时也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者黄霖,蒋凡评价李白关心现实政治,诗风豪放俊迈,清新自然。
李白作为唐朝著名诗人,一生游迹遍及全国。纪念他的楼阁、祠宇、墓冢、书台等数量之多,堪称历代诗人之首。主要游踪地有四处,即四川省的江油市,湖北的安陆市,山东省的济宁市,安徽的马鞍山市(当涂县)。这四个地方李白停留时间最长,遗留文稿最多,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凭吊李白、了解其生平及文献比较好的地方。
四川的江油是李白的故乡,李白在这里生活了15年,遗迹有30多所。1982年10月25日,江油李白纪念馆正式开馆。同时举办了李白逝世1220周年大会,全国许多研究李白的专家、教授悉数到场,参会者高达百人,收到论文约40余篇。这是全国第一次专门研究李白的大规模会议,对推动全国李白纪念馆事业的发展及李白研究活动的深入有重大影响。
江油李白故居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故居位于绵阳江油市青莲镇,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陇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园墓等,已列为省级文物单位。
湖北安陆市是李白与夫人许氏成婚的地方,李白在安陆生活了10年,著有《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韩荆州书》《与安州裴长史书》《山中间答》等多部作品。
安陆李白纪念馆位于国家4A景区的湖北省安陆市白兆山,为三重檐庑殿式仿唐建筑。它东临涢水,西屏京山市,北接襄阳市,南望荆州市,气势恢宏,巍峨壮观。馆名“安陆李白纪念馆”七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写。安陆李白纪念馆已经建设成为集文博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宣教、文化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李白专题博物馆。2010年,为整体开发白兆山,于山体东坡新建李白纪念馆,主楼为3层斗拱飞檐的仿唐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楼高20余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济宁市是李白出四川省后寄家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李白的第二故乡。他在济宁停留了23年,做诗文200多篇。济宁有很多关于李白的遗址,如太白楼、浣笔泉、青莲阁、青莲胡同、太白祠、李杜话别处等。这里现已成为李白研究及文物保护机构。1984年,济宁建立约四万余平方米的太白城广场。广场中央设置了李白的高大塑像,济宁成为李白纪念及旅游胜地,并举办了1986年的全国性李白学术讨论会。
李白晚年因落魄患病,留在当涂县(今马鞍山市)李阳冰的住所养老并在此去世。后来李白的子女也在此定居。李白在这里遗诗《牛渚怀古》《姑熟十咏》《望天门山》《横江词》等,这里也有李白墓、采石矶太白楼、捉月台、衣冠冢等,成为人们瞻仰、凭吊李白的胜地。1985年5月,马鞍山市召开了中日李白研讨会,国内各大学教授共50余人参加了此会议,对中日两国对李白的研究活动开展情况和李白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这是国内第一次召开国际间的李白研究盛会,对促进李白的国内外研究及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江油市和湖北安陆两地之间就“李白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展开了一场关于“李白故里”的争论。2010年3月,知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发表了一篇名为《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转载后,在甘肃天水引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活动,约万名网友自发组织起来,号召签名活动,旨在为李白的故乡正名,坚称其故乡应为秦安县。这一争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李白故里应该分三个地点:出生地、少年生活地、中年隐居,三者是不同的。李白出生地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中亚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绵州昌隆(江油市青莲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少年生活地(约5岁时)有2种说法:绵州昌隆(四川江油的青莲乡)、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中年以后,“酒隐安陆市(湖北安陆白兆山)、蹉跎十年”基本上无争议。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李暠(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明末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关于家世问题,第一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暠之后。第二种说法是李白为李贤、李穆之后。第三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抗之后。刘伯涵认为李白应出生于陇西李氏的一般平民家庭。第四种说法为李白是太子李建成之后。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一文认为李白应为太子建成玄孙。第五种说法为李白是李瑗之后。徐本立在写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后,很快又发表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补正》,认为李白也可能是李瑗的后代。第六种说法为李白是李轨之后。周维衍认为李白是与李渊抗衡失败被诛的李轨的第四代或第五代孙。第七种说法为李白是李伦之后。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认为李白是陇西李氏丹阳市房始祖李伦之后。除汉族说以外还有非汉人说。范伟的《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认为李白是汉之苗裔、胡之身躯的中原和北地的混血儿。陈寅恪断言李白为"西胡族类之深于汉化者"。陈寅恪的考辨既是基于实证经验,也鲜明体现了其中古历史研究中所持的种族文化观念。詹锳、松浦友久等人亦认同此说。胡怀琛、幽谷更力证李白“突厥化”程度很深,是“从碎叶突厥家庭中出来的”。此外还有杨宪益等提出“李白是氐人”等等。
根据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的《李白新墓碑》,他们都认为李白生于蜀地,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先世在隋末被贬谪到条支,神龙初年又回到了广汉。其父亲侨为郡人,所以以客为名,指李树而复姓李。但后世学者却对此提出诸多疑义,其中陈寅恪先生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等材料,认为李白出于凉武昭王之后,隋末谪居碎叶条支这一说法不可信。学者郭沫若反驳了李白为胡人之说,但是同意其出生于西域,不出生于中国。
首先,关于李白是否是凉武昭王后代的问题,陈寅恪、詹锳、郭沫若等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一致认为这种说法不可信。学者郭沫若认为“李暠九世孙”之说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捏造,目的旨在抬高自己的门第。尽管这是一种推测,但其论据充分,国内学者也已达成共识。
其次,关于李白先世是否曾窜居西域的问题。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李白祖上并无罪过,只是因为贬官到条支都督府(今阿富汗境内),而范传正的《李白新墓碑》则称隋朝末年动荡不安,李白被流放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然而,这两种说法在时间上相隔了两百年(沮渠蒙逊被杨坚俘虏的事发生在南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而隋朝末年的动荡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两千里(条支都督府位于今阿富汗境内,而碎叶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并且性质上也大相径庭(一系是犯法被流放,一系是因国亡而出奔)。而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自述其家世时却称:“我们白家本来是金陵人,世代都是名门大族。后来遭遇泪渠蒙逊的灾难,逃到前秦,因为有官职而在那里安家,成长于长江和汉水之间。”
李白先世“逃归于蜀”“潜还广汉”的问题也存在诸多疑点。如果李白的先辈是因国家覆亡而逃亡,那到了李显时期政权已经发生更迭,当时的皇帝也是凉武昭王的后裔,李白的先辈就没有必要“逃归”。如果说李白的家族有犯法被流放的情况,到唐中宗时期,那已经是几代人之前的旧事了,李白的先辈也没有必要“潜还”。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白的先辈是为了避开中亚的战乱,但是一旦进入玉门关,就已经远离了战乱,没有必要潜入谯蜀。此外《杜诗补遗》中提到李白的先辈是因为避仇而客居蜀中,范传正在《李白新墓碑》中提到李白本是宗室子,其先辈避仇而客居蜀中。
1962年,学者山在《李白两入长安辨》中提到李白曾两次出入长安,打破了传统上李白一生只有天宝初年到过长安的说法。一次是开元二十年(732年)一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左右到长安,一次是李白天宝年间到长安任供奉翰林。后来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也接受这个说法。但根据《与韩荆州书》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的说法将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间提前至开元十八年(730年)。后来这种说法也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后来学者李从军在《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二期提出李白在天宝十一、二年间曾三次到访长安,且在中国山西、陕西省等地游览过。但是这种说法现在没有得到学术界认可。
李白的诗歌经常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借助神仙、梦境、风雨、雷电等形象来寄寓自己的感受。学者安旗对此进行了探索,她在《简论李白及其诗》中提到李白写古代是讽刺当时,写自然是隐指社会,写仙境是托喻人世,写美人是暗表自己。例如对于《公无渡河》一诗,学者郭沫若先生和安旗都认为是有寓意的,郭沫若认为诗中的“黄河西来”喻安禄山之乱,“昆仑山脉”喻指唐朝,“尧”喻指李隆基,“禹”喻肃宗之子李豫(后来的唐代宗),“长鲸白齿”喻当时的谗口嚣嚣等。但是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并不认可这一点。
迄今为止,因为李白的事迹和郊游的事情缺乏权威资料,所以诗歌系年问题也无法考究。许多诗歌都不清楚写作年代,很多学术界的争论也是在缺乏写作年代的问题上产生的。例如《横江词六首》究竟有无寄托,《公无渡河》究竟寓意什么,都因年代不详而无法和具体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分析。而不解决诗歌系年问题,也将会影响到后续对李白思想和创作道路发展的分析。
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曾为杨贵妃作三首《清平调》,当时沉香亭前牡丹盛开,李隆基邀请杨贵妃赏花并请李白以此做创新诗。李白挥笔写就,第二首中有“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引起诸多争论。其中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中提到高力士因脱靴之耻,借此诗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将其与赵飞燕作比,有侮辱之意。李白也因为此事被杨贵妃所记恨。《新唐书·李白传》中也有类似记载,学者赵士把巫山云雨一事说成是对杨贵妃曾经为寿王之妃的暗指。然而学者王琦认为这两个典故在唐朝本就是常用的典故,再加上李白是朝廷新人,没有什么必要做这种抵触上层的事情,只是这些典故的确使用不当。
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旧唐书》提出的“李白饮酒过度,醉死宣城市”;第二种死法来自《李太白年谱》,认为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六十二岁客死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第三种死法很有浪漫色彩,出现在民间传说中,认为李白因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李白被赞誉为“谪仙”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贺知章的赞赏。当时贺知章是道教信徒,他听闻李白的名声后亲自登门拜访,并对李白的人物风采和文采感到折服。加上李白的狂放不羁的个性、放纵自在的行为以及不畏强权的气势与传说中的“谪仙”有很多相符之处。因为得号“谪仙人”。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皇大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他高亢激昂,连呼“一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友谊的典范,虽然李白送给杜甫的诗今存仅有四首,数量相对杜甫送给李白的诗较少,但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李杜之间的友谊是非常诚挚的。有人曾误解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关系,称李白自负文才高洁而不羁,嘲笑杜甫的作品粗糙低俗。唐朝文学家韩愈则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达对李、杜二人文章的赞美。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市。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赠汪伦,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亨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县,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天宝,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璘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
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王琦在《李太白年谱》将李白赦放的明确时间定于乾元二年(759年)的说法。至于李白长流夜郎,究竟是在巫山遇救还是在贬所夜郎获释,这是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之悬案。正史对于李白流放事记载较为简略。《新唐书·李白传》只有“有诏长流夜郎,会赦”一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也只以寥寥数言记载此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这些记载均未交待李白遇赦获释之地点。唐人撰写的李白之《墓志》《碣记》《慕碑》《集序》等,对于此事,更是未置一语。
李白关于夜郎写作过《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南流夜郎寄内》《放后遇恩不沾》《上皇西巡南京歌》《避地司空原言怀作》等诗,这也是李白个人生平和诗歌风格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李白少年时不肯用功读书,经常丢下书本出去玩。一次他在外面看到一个老大娘正在石头上磨铁杵。李白感觉十分诧异,问老大娘磨这个干什么用。老大娘回答说要将铁杵磨成针。李白觉得她在开玩笑,老大娘却说只要能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李白自此深受启发,读书开始用功起来,终于成为大诗人。
李白是一位充满豪情与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他自称为“海上骑鲸客”,并对月亮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李白被贬黜后,开始郁郁不得志,终日沉湎饮酒,后人传说他在一次喝醉后误入水中捉月,最终溺水身亡。杜甫诗句也称其死后骑鲸登天而去。
李白的剑术造诣极为深厚,被誉为“十五好剑术”“剑休自通达”。尽管在“唐代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他的剑术水平仅次于裴旻,位列唐朝第二。据统计,李白的诗作中共出现了103次武器之“剑”,加上与剑有关的描述,共计118次出现。这些描述包括“吴钩”“吴鸿”“湛卢”“干将”“莫邪”“青萍”“”秋莲”“霜雪”“七首”“龙泉”等。这些描述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这说明李白的剑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剑客的豪情和侠义精神。
在王维和李白二人不曾交往的问题解释上,产生了不同的说法。其中学者王辉斌在《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一文中提到王维和李白可能有两次见面交往的机会,即开元十八年(730年)前后、天宝(742年)—天宝三年(744年)左右。但是在李白入京之前,他以“维杨散金”的豪举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王维根本无法和他相提并论,所以李白没有和王维交往。
学者王辉斌在《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中还提到李、王二人不曾交往也可能是性格差异问题。李白个性张扬,敢作敢为,自信而又自负;王维则个性软弱,谨小慎微。因此,两人在仕途认识和介入方面各有特点,各不相同。李白出川后南穷苍梧县,北客汝海,到处奔走,就为另辟蹊径,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而王维按部就班,辛苦在科举场上谋生,两人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在马鞍山市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李白研究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李白研究的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该研究会于1989年创办了《李白学刊》,后改名为《中国李白研究》,并以书代刊,每年出版一期。近年来,李白研究会年会的主题都包含学术回顾,这对于学术精神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后,李白研究以及学术交流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学会参与主办了"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15日至16日),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是有关诗人李白的第一个跨国学术研讨会,展现了李白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2015年,学会举办了第27届马鞍山市中国李白诗歌节活动,主题为“诗仙寻踪之旅”。活动旨在探讨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山水之情,开启独具魅力的“诗仙寻踪之旅”。此外,地方上也举办了包括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和江油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5李白文化高端论坛”等活动。
2019年10月12日,由中国诗歌学会和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31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在大型文艺演出《诗的城》中拉开帷幕。
李白与当涂.当涂县人民政府.2023-06-14
江油李白专家提出十大史实佐证“李白生于江油”——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6-14
李白与少数民族.中国知网.2023-06-23
官员回应李白故里之争:甘肃天水是李白故里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6-14
杜甫诗歌选.宝兴县人民政府.2024-09-22
揭秘诗仙李白的真实身世 为太子李建成玄孙.中华网.2023-06-14
李白的“迷弟”都有谁.今日头条.2023-11-07
从两首诗看出,李白用情最深的诗人朋友是孟浩然.今日头条.2023-11-07
李白的子孙后代为何是一个难解之谜.今日头条.2023-06-15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故宫博物院.2023-02-05
调张籍.搜韵.2023-06-14
傅若金.江西人文网.2023-06-17
诗人美称何其多 _中国绿色时报电子报.中国绿色时报.2023-06-14
李白故居晋升国家4A级景区-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15
组图:江油城李白故居.中国新闻网.2023-02-15
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市文物抢救修复正式完工——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15
安陆李白纪念馆.安陆市人民政府.2023-02-15
李白的人生地理(上).今日头条.2023-06-14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国学导航.2023-06-23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辨误.西华大学.2023-06-23
李白家世探微.中国知网.2023-06-23
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辩疑.中国知网.2023-06-23
李白先世新探.中国知网.2023-06-23
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中国知网.2023-06-23
《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补证.中国知网.2023-06-23
关于李白的先世问题.中国知网.2023-06-23
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中国知网.2023-06-23
新时期李白生平研究综述.中国知网.2023-06-23
李白家世研究“西域胡人说”平议.中国知网.2023-06-23
李白搁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2023-06-15
诗友挚情.马鞍山市人民政府.2023-06-15
第31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拉开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6-13
飘然太白 (1982).豆瓣电影.2023-06-14
剑仙李白 剑仙李白 (1983).豆瓣电影.2023-06-14
李白 (1991).豆瓣网.2023-11-18
杨贵妃 (1992).豆瓣电影.2023-06-14
唐明皇 (1993).豆瓣电影.2023-06-14
东方小故事 (1994).豆瓣电影.2023-06-14
诗仙李白 (2009).豆瓣电影.2023-06-14
杨贵妃秘史 (2009).豆瓣电影.2023-06-14
妖猫传 (2017).豆瓣电影.2023-06-14
大唐诗圣 (2022).豆瓣电影.2023-06-14
长安三万里.豆瓣网.2023-10-12
李白不是神:启示.豆瓣读书.2023-06-15
大唐李白.豆瓣读书.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