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年,由宫廷画师王希孟绘制的绢本设色画。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宋代最长的山水画卷,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整幅画作的山川河流主要取景于鄱阳湖和庐山,在湿地地貌的基础上融入多地特色景观。除了山水外,画中也有表现人文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了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状态。该作品主要以石青、石绿为主要颜料。王希孟皴法、擦、点、染的绘画技巧与前朝风格和技法相融合,形成了作者独特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千里江山图》最初无名,清朝爱新觉罗·弘历收藏后,在画上题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后世以此为依据称呼该图为“千里江山图”。画卷历经千年历史变迁,仍保持亮丽的色彩,其美学价值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者简介

《千里江山图》画卷尾部蔡京的题跋点明该作品作者为“希孟”。清初收藏家梁清标的标签上及清朝书画鉴藏家宋荦的《论画绝句》中提出希孟姓“王",从而确认其作者为“王希孟”。

王希孟的平生史料记载较少。根据已有史料推断,其生于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1107年~1110年,以“士流”的出身进入画学学习,是画学招收的第二批生徒。结束学业后被招入“禁中文书库”,负责整理、归档书艺局的相关资料。1112年至1113年之间,王希孟奉宋宋徽宗旨意,耗时半年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和千里江山图中北宋宰相蔡京提拔中的“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可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在赵佶“亲传笔法”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后人对赵佶政绩评价不高,但并不否认其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宋徽宗利用他的权力和影响力,设立画学,并设立专门从事绘画的机构:翰林图画院,全力支持绘画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绘画方面的人才。宋徽宗在审美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并以此为依托,推动了宋代院体画的迅速发展。在徽宗的推动下,宋代院体画得到长足发展,形神兼备的特点日益凸显。

《千里江山图》受北宋时期绘画复古倾向的影响,在吸收了晋唐青绿山水的积色语言基础上,综合北宋青绿山水画勾皴法与染色相结合的画风,形成了独特风格。

创作主题

《千里江山图》中,既有表现山川河流的内容,也有表现人文生活的内容。

整幅画作的内容,在囊括画家足迹所至的诸多地域景致的基础上,还适当加入了画家的主观想象。南到闽东南沿海的仙游县(今属莆田市九鲤湖,北到北宋首都开封市。长卷式全景构图,使画面中山河呈现延绵不绝、千山万壑的景象。

与一般山水画不同的是,《千里江山图》为迎合宋徽宗的需求,除了波澜壮阔的山水,也记录了北宋百姓的生活百态。画中以不同的人物动态衬托山水,丰富画面。画中人文景观大致可分为行旅、观景、雅集、劳作四个主题,表现出了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状态。

画面构图

从画面结构上看,画家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特点,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以长桥或流水连接,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画面中的山峦、树木虽多,但是布局给人相互呼应之感,画中的人物、植物、船只、画舫的比例也有考量,大小对比明显。画面构图“景疏密、巧布局、引天地、入画里”,使视觉上具有“咫尺有千里之趣”

山体

《千里江山图》中多处“U”形山谷造型,左右高峰各为冰川刃脊。群山排列遵循散点透视原则,由七大组群山组成,每一组山峰都是主峰和众多副峰的有序组合,结合江河形成有联系的“岛链”。

《千里江山图》卷首第一个群山组与第二组之间以小桥相连,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长桥相连,最高的主峰在第五组,拔地而起的高峰作为全卷的高潮,然后山势连连。

画中的每一组山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个横向循环中均会出现很多新的变化,比如山势造型的变化、瀑布和溪流的增减、建筑群差异等,使画面布局周密有序。

湿地

《千里江山图》整体展现湿地地貌类型的开阔水域,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瀚。它与鄱阳湖周围的湿地和沼泽非常相似。画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来自王希孟在鄱阳湖的湾流里眺望庐山各峰时所见的景象。

为了丰富画面,画家根据过往见闻,汲取了海边的地貌特色,画了一些水边礁石。并且在画中点缀南方树种和编织物。画中曾多次出现的竹林、樟树、桂花树等植物,还出现了如竹篱笆、竹扉、蓑衣、笠帽等竹制品。

瀑布

《千里江山图》画中除了出现了许多水潭、流溪,还有多个瀑布群。

画家除了汲取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并将其综合到画面里之外,也在画面中加入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九鲤湖才能遇到的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的自然景观。双瀑是左右一对瀑布同注一潭,仙游称之为“双箸”,四叠瀑是上下瀑布的组合群,它连续四次跌落悬崖,极为罕见。

船舶

画家在开封文书库供职时,附近的汴河常有船只出没。实物和同期的艺术创作对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画中船有十余种,有客船、水上船、渔船、双体船、脚踏船、小舢板等。这些船的外形均具有在内陆河湖行驶的船舶特征——低帮平底。

画中漕船和客船除了不是“人字桅”之外,其样式、结构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笔下汴河的漕船、客船十分相似。张择端对漕船的解构,和精细表现可眠式桅杆、尾舵、大撸和船篷等船体结构的手法,对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有所影响。

屋宇

《千里江山图》中有书院、亭桥、农舍、寺院、崖居、渔村、磨坊、道观、酒肆等各式建筑,并且建筑结构以瓦房为主,彰显出画卷中百姓的富庶程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确定此画具备江南或江浙特色,除了影壁为夯土墙之外,“房屋墙都是白粉墙,柱子露明,可见是很薄的编竹或苇抹泥的墙,与现在江浙传统住宅的做法同。” 画中建筑用途主要是寺观、书院、酒店、水磨坊等,以及渔家和农家村舍,建筑多次出现干阑式和吊脚式建筑、各类木制桥梁等。北宋重读书、兴书院,画中屡屡出现的大小书院,正是这个时代的反映。

画中建筑除具有江南或江浙特色外,也有若干建筑来自其他地域。比如画家在一座寺院的一侧绘有一座低矮的僧塔,为方形三层石构。而在现实生活中,仙游县(今属莆田市菜溪岩有一些与此同类的四方僧塔,如一座方形舍利塔,高1.5米,建于唐朝

桥梁

画中有各种各样的桥梁,如长桥、亭桥、板桥、拱桥、人字桥等,均以木构为主,体现出南方山区建桥的用料特性。

其中在北宋具有唯一性的桥梁是木构长桥。傅熹年先生认为,该长桥的原型极可能取自于江苏吴江区(今属苏州吴江区)的长桥(一称利往桥、垂虹桥),位于吴江县城东门外,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原为木桥。该桥在元朝改为石桥。

桥的正中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以避风雨,上下两层,廊内有路人休憩。关于十字廊,画中也多次出现,桥下有大船停泊,这是是唐宋时期流行的样式。

人物活动

画中人物动态多符合南方生活习惯。

活动大多围绕着出行和捕鱼展开,画卷中各式各样的船倚靠在江边,显得尤为密集。画中船工们大多用篙撑船,有专门的纤夫和船夫负责拉运、撑船。还有小渡船向大客船转送乘客的画面。也有撒网、插秧播种、庭院修建打扫等百姓日常劳作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

其中出行没有车辆和马匹,除了个别人物使用毛驴外,画面人物主要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符合“南船北马”的习惯。画中有三处在船上挖河泥的情景,与江南河网地区的积肥方式相符合。

绘画技法

设色

《千里江山图》的绘制,第一步先用墨线勾定物象轮廓,打好粉本;第二步用赭石来上色为后续绿色做铺垫,通过冷暖对比起到更加鲜亮的效果。画面中远山多以色为主,水天交界处也多以赭色渲染,或者用以渲染前后两块石头的后面一石,来彰显空间变化;第三步是孔雀石,即用绿松石或孔雀石来上色;第四步还是用绿上色,使得色彩层次更加丰富;第五步是青,来完成最后一步铺色。

石青、石绿是画作的主要颜料,用以渲染树叶以及山峦顶部,凸显青山叠翠之感。画中中、近、中景的山顶和阳面石青、石绿纯度很高,有的部分几乎用的是纯色,在过渡部分及阴面掺少量水墨。水墨和石青、石绿,以及石青和石绿之间是有丰富过渡层次的,故而全画颜色鲜丽但并不突兀。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而成,或三分色七分墨,或七分色三分墨,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

花青、藤黄、胭脂是植物质颜料,透明性较强,王希孟运用植物质颜料画出湖面清波荡漾的感觉,自然通透。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的画面,在整体统一的蓝绿色调中寻求丰富的变化,与重彩青绿的画法一脉相承。

矿物质颜料属于不透明颜料,所用石青、石绿亦具有较强的覆盖力,王希孟用矿物质颜料寓江山永不变化。传承至今,尽管年代久远使画面部分颜色存在脱落、消褪,但画作总体还是保持其艳丽清晰的本色。

颜料

《千里江山图》中主要以碳黑赭石、孔雀石、蓝铜矿矿石颜料为主。其中,墨是中国画最独特的特征,墨的主要成分是以非晶态的存在,在画中多有使用。赭石色是一种独特的红色,颜料来自于赤铁矿赭石,为红色或深红无定形粉末。颜料“石绿”是指孔雀石,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呈不透明的深绿色,作为绿色颜料在《千里江山图》中大量使用。孔雀石与“石青”蓝铜矿紧密共生。蓝铜矿由于产出极少,古人多拿来做名贵的天蓝色颜料。孔雀石、蓝铜矿都属于有毒矿物颜料,用于画作能够保护绢本避免虫蛀。画面中还有少量使用蚌壳或贝壳,将其研磨碎至粉末成的白色进行上色。

画法

在技法上,作者巧妙运用“网巾法”来表现水面,山脚到湖面处的水草用短笔点苔。画中点苔运用较为频繁,浓墨组合,点线交错。在描绘水面时还是用汁绿打底,以较浓的汁绿色细勾水纹,以淡汁绿色反复罩染水面,丰富了“网巾法”的变化。

在山水画的用色技法上,王希孟注重与前朝风格和技法的结合,将、擦、点、染完美应用,并形成了画家独特的青绿山水画风格。画面近处的设色采用厚画法,远处的设色采用薄画法,画家通过这种不同薄厚的处理来进行空间的区分。石头和山体在技法上延续了李思训的“线”法并加以创新,先以淡墨勾定山石轮廓,皴法的使用以披麻皴斧劈皴为主。在勾勒山体时使用荷叶皴,而刻画山脚则使用短披麻皴,山头较为浓重的扁青和石绿、山脚的赭石则应用墨线皴进行勾画和衔接。石青、石绿颜料使用多次重叠的技法反复赋色,使画面具有厚重感。

山水间将多种视角交叉其中,使树木、花鸟、房屋、小桥等物象互相联系,人物形象各异,形态虽小,却在厘米之间表现出丰富的动态,衬托出丰富的画面感,使观看者有时如立足山巅,有时像行走在山脚,有时又像远在山外。

天空的画法相对于厚重的山体山石,则是先用湿画法平染加墨,再晕染颜色,用色较淡。房屋、小桥造型却极为写实。

运用罩染法刻画出树体的精细,加强了树体的厚重感,又用点墨法进行树叶的刻画,绘画技法多变,用色墨一一点出树干和花叶。《千里江山图》虽有多重色覆盖,但整幅画作变化多端,山头坡脚不同的皴染方法,不同的皴染纹路,刚柔相济。纵览全画,以青绿为主色调,在二色中又表现出多样的色彩变换,给观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流转历史

北宋至南宋

1112年~1113年,王希孟宋徽宗要求绘制《千里江山图》。1113年,宋徽宗将《千里江山图》赐给北宋宰相蔡京,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1126年,蔡京被赵桓废黜,财产被查抄。同年,金军攻破开封市,《千里江山图》散佚,南宋赵昀朝时再次被收藏到宫中。

元明清

进入元朝,《千里江山图》流落宫外,为元朝高僧溥光所藏。明朝清朝初被梁清标收藏,后随其多数藏品一并流入清宫,该图被爱新觉罗·弘历著录在《石渠宝笈·初编》里。1922年11月25日,清爱新觉罗·溥仪溥仪以赏赐其胞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盗走《千里江山图》,后该图被转移到长春溥仪伪皇宫“小白楼”里。

民国至今

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爱新觉罗·溥仪落荒而逃,被苏联红军在沈阳北陵机场擒获,“小白楼”里的书画名迹遭到伪满洲国宪兵的哄抢。《千里江山图》解放初在北京的文物市场露面,被古董商靳伯声所获,转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

后世影响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朝书法家溥光曾评价此画:“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诜、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众星之孤月耳。”

受其影响, 其后的南宋赵伯驹、赵伯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 青绿柔美”的新风格。马远夏圭在青绿山水章法布局上,创造出边角取景法。刘松年在水墨山水再着石青与石绿等色,创有小青绿山水。以王希孟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画也影响了如元朝钱选明朝蓝瑛以及清朝袁江袁耀,近代张大千等后世画家。

从现代美学角度来讲,该画作虽历经千年历史变迁,但仍能保持亮丽的色彩,也为现代山水画创作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的设计中就融合了《千里江山图》元素。作为中国青绿一体的典范之作,《千里江山图》在世界上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日本画中就对青绿山水画的技法风格有所借鉴,如赤羽末吉的作品《木匠与鬼六》。

参考资料

..2022-11-07

..2022-11-07

..2022-11-07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P4.故宫博物院.2022-11-16

..2022-11-07

..2022-11-07

..2022-11-07

..2022-11-07

..2022-08-12

..2022-11-07

..2022-11-07

..2022-11-07

..2022-11-07

..2022-11-16

..2022-11-10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11-07

追光|《千里江山图》在冬奥会随处可见?哪儿呢,哪儿呢?_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华网.2022-1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