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表面涂有漆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

漆器,古时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即以调色或不调色的生漆饰的器物。漆器具有色泽明亮、光彩夺目、防腐、耐酸、耐碱等特性。漆器一般以天然大漆(漆液、生漆)作为主要原料。生漆是漆树分泌的灰乳色液体,接触空气后氧化成栗壳色,干燥之后变为褐黑色。漆器通常仅霖以大漆,素漆器若加装饰,则以彩绘居多,高档作品还会采用雕刻、镶嵌等手法。中国是最先使用天然漆的国家,现知最早的实物是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漆弓,距今约8000年。魏晋南北朝时的夹佛像、唐朝金银平脱、宋代的钱金银、元明的雕漆、明清的雕填、镶嵌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

中国漆工艺还传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北亚朝鲜半岛日本的漆器制作;明清时代,中原地区漆器还远销欧洲,颇受上层人士欢迎。

发展历程

中国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中国漆器发展对日本等地产生深远影响。明代隆庆年间由黄成撰、杨明注的《聚饰录》,记述了漆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漆工禁忌、漆器分类及各种品种之形态等。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祖先懂得了用漆树的汁液涂饰在器物表面而发明了漆器。8000年前,跨湖桥人发现了“漆之用”,将漆涂在弓箭上,发明了漆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素影漆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第3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体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舰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商周时代的漆器

商代的漆工艺已达相当高水平。如:商代中期的黄破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樟板印痕,河北墓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绿松石镶嵌。西周漆器多描绘花纹或镶嵌蚌泡作为装饰,在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发现的“蚌组花纹”,则是螺钿漆器的初制。东周漆器如山东临淄郎家庄发现的残片以人物、屋宇、花草、鸟纲为题材,是较早的有生活气息的漆画。在长治市分水岭发现的漆器上,所绘蟠龙、蟠璃图案和青铜器花纹相似,显示了铜器与漆器装饰的关系。

战国时代的漆器

战国在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驾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鸟兽盘结而成的彩绘透雕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漆器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不过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锤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羽觞,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食,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镇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知及,其间用金或银结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乌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末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比起前代出土的十分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堆塑成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像,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细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整凿,精妙绝伦,与漆工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造像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

宋、元时代的漆器

从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说明了两宋曾不是一色漆器时代。如:江苏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底座上的俊貌、宝相花、供养人是用稠漆堆塑的。许多宋代漆器有铃文,写明制作地点、工匠姓氏。元代漆器最重要的是螺钿、镇金和雕漆中的剔红和剔犀。尤其是薄螺钿,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遗址中发现的广寒宫图黑漆盘残片,证明元代薄螺钿的技法已相当成熟。元代有名工匠彭君宝、陶宗仪著《辍耕录》,对金的做法有详细的记载,唯传世实物多流往日本。雕漆是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主胰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杨茂造观瀑图方剔红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

明、清时代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镇金、百宝嵌等。

一色漆器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置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的名称,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锥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种。明清的螺钿器是厚、薄并存的。薄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同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先漆积累到需要的夏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映圆润的风格,官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疏,至嘉请时磨工少而楼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烦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地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中式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耸金,明鲁王慕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璐、琥珀、班理、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高起的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代达到高峰。

当代漆器

当今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漆器工艺,包括福州市的脱胎漆器、厦门市的髹金漆丝漆器、广东省晕金漆器、扬州市螺钿漆器、稷山县螺钿漆器、平遥县推光漆器、成都市银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红漆器、台湾南投县黑髹漆器等。

日本

日本的英文名Japan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漆器。在日本发现最早的漆器大约在公元前392年。日本飞鸟时代被视为日本早期漆艺中世纪漆艺的分水岭,其典型代表作玉虫橱子由须弥座与宫殿两部分组成,是集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于一身的微缩建筑,通体囊黑漆,上面用密陀僧描绘各种图像和纹样,融合了各种漆艺技法和六朝艺术风格。玉虫橱子意味着日本漆艺形成阶段的结束,漆艺发展高潮的到来。

日本已有几千年用漆的历史。技法有螺钿、箔绘、漆绘、前绘等,而在日本传统漆工艺中,前绘是最杰出的代表,是日本独特的漆器装饰技法。前绘是日本在吸收中国漆艺技法后所独创的技法,又称“丸粉磨绘”,是由中国“末金缕”和“金银平脱”演变而来的。“前”有种植之意,日本人用此字概括地把“前绘”这一漆工艺的关键之处生动地表现出来。道出了前绘像播种、种植一般,将金、银、铜、贝壳乃至干漆等细微颗粒,成像再拭漆或罩明、研磨、推光的基本工艺特点。

公元6世纪,正值中国隋唐,日本派大量遣唐使前往中国,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送了大量的优秀夹竺、脱胎漆器工艺品,对推动日本的漆艺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此日本漆艺不断发展,独具日本特色的漆饰技术“蔚绘诞生。此时的前绘为“研出绘”,是绘的最早技法。此技法先用漆描绘图案,撒上金银等金属粉及色粉,等干燥以后再在表面涂漆,完全干燥后用木炭打磨。作品高雅华贵,珠圆玉润,、多变化、浓淡有致的技法效果。化时,画纹饰亦随之呈现不一样的效果,神秘迷幻。

平安时期

前绘受宋代素技法影响,形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漆艺体系。技法进一步革新,“平前绘”应运而生。其技法是在纸上描绘纹样后反贴于漆面上,再用漆临墓图案,趁漆未干时撒上金属粉,待干燥后在纹样部分上漆、打磨。此时期漆工艺盛行,不仅仅制作与佛器、佛具上,还应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中。并与倭绘屏风、丝柏扇一起作为礼物送给外国王氏。

镰仓时代

漆的主要装饰是前绘与螺钿工艺,前绘用粉由金变银并产生了“高前绘”技法,以增强表现的效果。此技法是在上层漆面再堆漆,或是撒布碳粉、黄土粉堆出高度,如同浮雕,最后撒上金银粉,或涂色漆,或贴金箔再罩漆F固后研磨出纹样来。特点是,纹饰图形高于漆面,富有立体感,是蔚绘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的一个转折点。为增加写实的风格和强烈的表现效果,播撒金粉疏密有序,使之呈现多层次、多变化、浓淡有致的技法效果。

室町时代

日本文化转折的时期。随着漆绘图案的日趋精巧华丽,在高前绘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一种“肉合前绘”,它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缓坡,最适合用来表现山岳与云彩,使画面更加生动,更为逼真。此时期盛行以自然主义写实手法描绘花草植物,并配以寓意性的汉字。前绘的纹样多样,多为自然景物与花草装饰,表现出一种“日本的美”,山川、千鸟、藤、樱等事物都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一时期的漆艺无论在实用性还是审美特点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之美。

江户时代

漆绘工艺不断吸取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精髓,愈发凸显自己的魅力和特色。无论是技法还是纹样设计,都已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南蛮漆艺”是这个特殊时期的典型产物,所谓南蛮,是当时日本对最初到达自己国家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称呼。这类作品专门为教会制作圣祭品或为洋人特别订做柜子、木箱、棋盘、椅子等,“南蛮蔚绘鞍”以南蛮人为图案的描金漆器马鞍是此类作品的经典之作。日本蔚绘漆器纹样参照潢口三郎分类法,通常可分为几何学构成纹样、天象纹样、自然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空想动植物纹样、人物纹样、生活纹样、器物纹、家纹这十大类其中最常见的是动植物纹样和天象纹样。龟、鹤纹样、千年纹样、樱花纹样是前绘纹样的代表。四季变换的景色,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路边的小花,飘零的落叶,都是蔚绘中表现的纹样。通过这些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的描绘,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清新自然的岛国风情。从纹饰的选择和应用上,无不传达着日本人对自然的亲近、热爱与崇拜之感。

当代发展

日本当代漆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设计完美结合。在纹饰与造型上,精致细腻且具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抽象的艺术技法。莳绘工艺积极科技创新,与当下品牌、时尚相结合,将艺术换一种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与多领域多品牌合作,既提升了漆艺在当代新的价值,更使品牌产品更具艺术性。莳绘艺术已经在日本流传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首次被运用于钢笔制造。日本莳绘名笔公司百乐笔“并木”首创了这种技术。日本传统漆器工艺品牌象彦将传统漆绘工艺引入到表盘装饰设计之中。

漆器构成

漆器主要由胎体、漆膜及装饰三个部分构成。不论胎骨是木、竹、麻、皮、藤,抑或是陶、瓷、金属,一切涂饰生漆的器物皆可称为漆器。

胎体

也称胎骨、坯胎、器骨,按材质主要可以分为:

木质胎体:木胎漆器是指以木材来支撑器物外形的漆器,根据木材不同的特征性质。硬木,如梓木、楠木、栋木,用来制作棺、车、兵器杆、几、案、镇墓兽等;软木,如杉木、泡桐、松木,用来制作杯、豆、、盂、盘、剑鞘、俑、鼎、虎座鸟架鼓等。

竹质胎体:原竹利用主要有伞柄、笛、箫、笙等;加工利用主要有席、扇、、笼等。

夹纺胎体:夹约胎是在春秋时期“椿素”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夹笠胎漆器。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改进,这种新的胚骨工艺终于在西汉达到成熟。东汉以后,佛教渐兴,常用夹幻胎技术来制造佛像

其他胎体:数量相对较少,但种类较多。例如,陶胎的壶、舫、盒、鼎,皮胎的盾、奁、甲胄,还有蔑胎、窑胎、金属胎、藤胎和以复合材料为胎骨的漆器。

漆膜

是指在基体材料上麋以生漆后形成的一层或多层薄膜,俗称“漆皮”。其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生漆、漆灰层和颜料。

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变为褐色,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热、隔水等特性,且富有光泽。将其涂在器物上,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器物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美化器物的作用,同时亦可在制作器物时作为黏合剂。

漆灰层:漆灰层对竹木漆器的制造至关重要。由于加入的材料不同,形成的漆灰性能不同,其功能用途也不同,因而可以对漆器产生不同的效果。漆灰按成分可以分为角灰漆、骨灰漆、蛤灰漆、石灰漆和砖灰漆等;按功能可以分为粗漆灰(用于底层)、中漆灰(用于中间层)和细漆灰等。

颜料

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大类。用于调制色漆的常见品种主要有:白色(铅白煅烧氧化锌等)、黑色(烟煤)、红色(朱砂赭石氧化铁等)及石青(蓝铜矿)等。

制作工序

制胎

根据漆器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由于漆是液体,是装饰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仅是漆器造型的承担者,是设计构思的实体再现,也是裸涂漆料,并在漆层上实行描绘雕刻的基地。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胎胚可分为木胎、竹麓胎、藤胎、布胎(又称夹纪或脱胎)、皮胎、金属胎、陶瓷胎、纸胎等,也就是说广义上只要胎体表面囊上漆者均可称为漆器。

打底

石膏生漆腻子填平胎骨的裂缝凹陷和木材节眼,干后磨平。再用稀生漆满涂胎骨,封闭木结构孔隙,以防止树脂的渗出与涂料的渗入。干后刮磨平整,以腻子不高出胎面且不磨露木胎为宜。

布漆

在打底后的胎骨上用漆裱糊麻布、麻丝。接之处尤其要糊牢,借助麻纤维的拉系力和漆的高胶黏度,使胎骨与涂层牢固地合为整体。糊布前施以稀漆,腻子要足,糊布层数一至几遍不等;糊布后再上一遍稀漆腻,并用压子按压着实,务必使布眼丝缝内没有淤积难干的多余的漆料或气泡。布漆的胎面要平整,布要糊得平、紧、匀、薄、满,没有气泡、皱折、漏贴。干后,将隆起处削平。

做灰

将灰漆均匀地涂抹于布漆后的胎骨,也称境漆。“以漆和灰而暴也。”(《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灰漆是用角、骨、瓷、砖等灰粉,加生漆调和成糊。胎骨做灰是出于雕刻、镶嵌等装饰工艺对漆层厚度的要求,又可使漆面平滑、细腻、坚实。做灰一般须涂粗灰、中灰、细灰三道。每道涂灰均须刮薄、刮匀、刮齐整,每道灰干后也均须打磨平顺。

糙漆

在灰漆后的漆胎上躁刷几层漆垫底,用以加实灰底,以使面漆附着牢固,漆面平滑,漆色肥厚,漆泽得以充分显示。传统糙漆一般有三道:一为灰糙,用生漆兑灰漆刷;二为生漆糙,薄桑一遍生漆;三为煎糙,又称垫光漆,操涂一遍煎制漆(即精制漆)。

𪏶漆

髹涂面漆,使漆器更加光亮。漆用漆要稠稀适度,以挑起能挂丝,不急不为好。漆液太稠易留下刷痕,太稀易流挂,遮盖力差。刷漆要用力均匀,先刷兄奋,后刷大面,先里后外,先难后易;用刷腹自上而下,再从左至右,反复多遍拉开,最后用刷尖轻轻理匀,隐去刷痕,刺破气泡,理清边缘棱角的余漆。

打底、布漆、做灰、糙漆、𪏶漆几道工序,适用于木胎、纸胎等。对于金属胎、玻璃钢胎等成型好,表面光滑的胎骨,漆胎工艺可较为简易,大体一遍糙漆后即可以孢漆。漆器脱胎工艺,主要是先以泥、石膏、蜡、橡胶等材料先制出器物模型以作为胎骨,其后期工序基本与前述漆胎制作相同,千固后再脱除胎骨以成型。脱胎更适宜制作立体器物和圆器。

制作工艺

髹涂

髹涂是将漆涂于胎上,是一切漆器桑饰的基础。髹涂包括厚料桑涂和罩明。厚料桑涂,是涂上厚料漆,使其自然干燥或高温硬化即成。与推光做法的区别是涂饰后漆面不再进行研磨,所以要求厚薄一样,不留刷痕,干燥后能把漆固有的光泽表现出来。罩明,即涂在各种不同器物上的操饰做法。罩明因底漆不同,名称也各不相同,如在黄漆底上罩明,称“罩黄髹”,在赤漆底上罩明,称“罩朱髹”。

描金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描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金,另一种是画金。贴金即在漆地上涂朱、黑色漆,后打磨推光,用半透明漆调彩漆依纹描绘,待漆未干时将金箔贴上画金是以漆调拌金粉,以油稀释,用漆画笔直接描绘纹饰。

填漆

是一种堆刻后填彩磨平出花纹的操饰方法。

螺钿

螺钿也称“螺填”“螺甸”,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碟漆器物上的一种装饰方法。

金属镶嵌

即用金、银等金属薄片制成各种造型镶嵌到漆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百宝嵌

即用珍珠宝石等各种珍贵材料,镶嵌在漆器表面,并组成各种图案的一种装饰方法。

金银平脱

金银平脱,就是把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桑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

堆饰

堆饰是一种用漆或漆灰堆出不加雕琢或加雕琢的漆器操饰技法。堆饰漆器起源很早,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漆器就用了这种装饰方法,如黑底彩绘棺、红地彩绘等,用凸起的轮廊线绘动物爪牙和云纹等,看似有浮雕的效果。

刻划

刻划是一种用金属刀或针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携刻出花纹,所刻花纹线条细于游丝,有的再填入金、银或彩漆的一种技法。

锥画

锥画是一种用金属锥在尚未完全干透的漆膜上锈刻各种花纹的漆饰方法,它是一种古老的操漆技法。锥画漆器树丛战国楚墓出土的针刻漆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西汉后期达到了全盛时期。

戗金

戗金,是在漆面上用刀刻划出纹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缝隙中然后磨平撒银屑的,称为戗银。

雕镂

雕镂是一种在漆胎上雕刻出花纹图案,然后暴漆,使其具有立体感的囊漆技法。这种技法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西周雕花漆器更为精美。

雕漆

雕漆,就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一种躁漆技法。中国雕漆始于唐朝,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雕漆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市天水市徽州等。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桑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

剔红

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

剔彩

雕漆上髹不同颜色的漆层,可根据需要剔去不同颜色的漆层,使花纹更加绚丽多彩。

堆红

即用灰漆或木胎雕刻后罩红的“假剔红”。《格古要论》上记载,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漆上朱漆,称为堆红,又叫罩红。

斑漆

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此法因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

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

平漆

以漆漆物,并没有其他手续,称为平漆。最先漆物,只有这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平易简洁,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爱。所以现在多用这种方法。

犀皮

不是指犀牛皮,而是特指中国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种装饰工艺。具体工艺是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漆料干燥后再经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

保养须知

漆器一般为木胎、竹胎、皮胎等,因此器物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以木、竹、夹缩为胎,尤其是脱胎的漆器,收藏时就须注意胎质和漆层的保护。

一是注意稳拿轻放。因为这种胎质的老漆器胎薄体轻,胎质及漆皮都易糟朽,最忌硫碰不留意就易损坏。

二是要防干燥、防潮。气候干燥,忽冷忽热,或者烘烤,漆皮表面会因胎骨胀缩的影响而出现裂纹。因此,干燥的季节要给室内以适当的湿度,以保持器物不致因干燥而断裂(像漆器作伪的仿断纹有的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成的)。过分潮湿也不行,又易使漆器受潮变形。

所以,漆器的保管和保养最适宜置放于恒湿室中。保存漆器的环境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50%~60%之间,每日温度变化上下不宜超过2℃~5℃;环境温度也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15℃~25℃比较合适。如果室内过潮,要及时吸除水分,遇有发霉的地方要用软布及时清除。如室内过于干燥,就要加以适当的水分,以保持湿润,并避免阳光直射漆器不要离地面太近,更不能把漆器放在铺有海绵的地面上。因为海绵本身吸水力强,置放久了,就会使漆器受潮发霉以至于漆皮脱落。

气候干燥的地区,为防止漆器干裂,可在漆器表面打一层微晶石蜡的保护层不要把尖利的器物放在漆器里或者上面,以防漆器被刮伤。这一点其他类的杂项也要多加注意。

螺钿漆器

我国漆器手工艺品,也叫螺甸。用螺蛳壳或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卉等形象,镶嵌或雕镂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做成有天然彩色光泽的花纹图形。可分为硬螺细和软螺细两种类型。硬螺细就是厚片螺细,可进行平面雕刻成浅浮雕;软螺细就是薄片螺细,具有艳丽的光泽;还有将螺片弄成碎砂,撒粘在漆器上,呈现出斑斓耀眼的自然光泽。我国扬州市的螺细漆器在明代已久负盛名,目前可分为平磨和点螺两大品类。平磨制品通过打磨石、雕刻图案、拼贴,镶嵌在漆纸上,黑白分明,风格清洁素雅;点螺作品是将磨成细丝的优质贝壳、云母、背角无齿蚌夜光蝾螺等嵌在漆纸上,精致纤细、灿烂可爱。

剔犀漆器

剔犀,日本称其为“屈轮”,由于多用云纹图案来装饰,也称“云雕”。始于宋兴于明,有1200多年历史。剔犀漆器工艺繁杂,制作困难,生产周期长,是我国现有漆器工艺中最复杂、最珍贵的一种。

剔犀工艺器物有着光泽莹润、胎薄体轻、纹饰华美、坚固耐用的优点。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黑红两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百余遍,在达到足够漆厚的胎骨上剔刻唯美、流畅的卷草、云纹等线条,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充满灵动之美。红黑两色也是云雕技艺的主色调,沉寂冷静的黑色和活跃跳动的红色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符合人类的审美追求,成为剔犀技法永不退色的标志。制做出的各种工艺品和实用器物,大至屏、箱、桌、柜,小至碗、罐、盘、盒,制成品或挂、或摆、或居家使用、或观赏收藏,件件精美,无不雅俗共赏。

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中国民间著名的工艺品之一。主要产于福建福州。

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省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共和国等地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是:质地轻巧坚实,造型古朴大方,色泽鲜艳,光亮如镜技富多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制作方法有两种:是脱胎,先以沂土、石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器血等形状的坏胎,然后用麻布(或细布)和生漆在坏胎上逻层裱褚。阳干后,从底盘穿洞浸入水中。泥坏遇水溶化流出,剩下漆布胎型,经过上灰地打磨、镀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即成。二是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等坚硬材质为坏不经脱胎,直接进行涂囊,工序与脱胎相同,每件成品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

天水漆器

甘肃天水盛产生漆,至今仍为全国重点产漆地区之一。

天水雕漆品种繁多,如雕填、镶填、镶银、描金等。其中以雕填知名度最高。产品主要为家用器具,如,桌、椅、柜、箱、茶几、烟具、茶具、盘、套盒、花瓶等;而最具特色的产品是各类中式屏风,共有1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满堂嵌螺细围屏、折叠沙发桌等产品是天水漆器的代表。其显著特色表现为造型优美、纹饰典丽、工艺精湛、图案流金溢彩、风格典雅华贵。天水漆器的色调主要是乌黑色。其他色调包括红、酒红、朱砂红、玫瑰红、墨绿色、翠绿、宝蓝、驼黄、古绳黄等;图案多选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神话、传说,以及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文物等;情节主要包括游园、赏梅、宴坐、清饮等。

关于天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当地专业人士以“繁工珍材”4字概括之。所谓“繁工”,是指天水雕漆工序繁多,工艺十分复杂。所谓“珍材”,是指天水雕漆采用的原料全是珍贵的纯天然材料,包括木材、漆、装饰材料等。

平遥推光

平遥漆器起源于距今1200余年的唐朝开元年间,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省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

平遥推光漆器现有品种多为高档中式屏风、挂屏、电视柜、大小衣柜、角柜、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平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车间就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叫做“披麻挂灰”。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鄱阳漆器

脱胎漆器被誉为番阳湖畔“黑珍珠”。

江西番阳漆器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内壁光滑见长。脱胎法较为先进:以松香雕作阳模,或将松香熔化灌人阴模成阳模,用漆布裱褚成胎,胎成后击碎松香,一次脱胎成型,布胎没有接缝,平整光滑。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鄱阳漆器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多次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奖

鄱阳布胎漆器脱胎法较为先进:以脂松香雕作阳模,或将松香融化灌入阴模成阳模,用漆布裱成胎,胎成后击碎松香,一次脱胎成型,布胎没有接缝,平整光滑。

宜春脱胎漆器

宜春脱胎漆器产于江西省宜春市。创始于明代,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宜春脱胎漆器素称“袁州三宝”之一,始于明而盛于清,近代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以轻巧玲珑、色泽秀丽、经济实惠等特色闻名于世。据1985年版《江西省情汇要》记载:“宜春脱胎漆器,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参加国际南洋(今新加坡)赛会,获得“双龙银质奖。1940年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被评为特等奖

宜春脱胎漆器的工艺流程为:设计、制模、裱楷、刷漆灰、阴干脱胎、接合、刷灰、砂磨、补灰、光灰、砂磨、上内外漆、修整、磨灰、装饰、上漆、打磨、上推青、擦推青等。其中以装饰工艺最为关键,常用技法有线刻贴金、线刻擦锡、金属镶嵌、蛋壳镶嵌、暗花宝砂、雕填、浑重彩填等10余种。

描金漆器

描金漆器的做法是,在漆地子上先用金胶漆描绘花纹,趁它还完全没有干透时,把金箔或者是金粉粘着上去。另外还可以同时饰云母螺钿、砂金、碾金、泥金、细金等等。

这种描漆又叫做描彩漆或者是彩漆。描金还通常与描漆相结合,在单色一般是较深的黑、褐色底漆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出花纹图案,这种漆器上的绘画有较强的装饰和表现效果。另外《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归入罩漆类。

扬州漆器

扬州漆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生产,两汉时期,扬州漆器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到了唐朝,扬州被称作为“商都”,经济繁荣,手工业盛行,促进了扬州漆器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扬州漆器达到鼎盛阶段。

扬州漆器的胎骨坚固、美观、造型生动。其制作方法主要有木胎和脱胎两大类。胎成形后,上漆灰、布麻、涂灰、磨光、操漆直至最后进行各种工艺上的装饰。扬州漆器工艺,主要有雕漆及雕漆嵌玉、骨石镶嵌、平磨螺甸和点螺、彩绘雕填等品种。

所谓雕漆就是無漆,桑朱漆或其它色漆于胎骨上,多至数十屋至数百层以上。然后,在漆层上雕镂人物、山水和花鸟等。雕漆嵌玉是指采用各种不同天然色彩的玉石,雕琢成山水人物、花鸟图案镶嵌在雕漆漆面上,构成精美的画面。骨石镶嵌主要采用光润如玉、色泽鲜艳的石料、象牙、骨料、贝料等进行浮雕、镶嵌而成。现在,扬州市又把平磨螺甸、点螺、彩绘雕填等工艺巧妙地运用到一个画面上,使之融为一体,创造了精美别致、综合性的新工艺。平磨螺甸及点螺是扬州传统工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这种工艺,至唐朝艺人们已能把精美的螺甸镶嵌在铜镜的漆背上。经宋、元两代,能工巧匠们把螺壳、蚌壳、贝壳等磨成薄片,制成各类纹样,粘嵌在漆器胎骨的灰层上组成画面,再经桑漆磨制而成。其特点是黑白分明,精雅秀丽。彩绘雕填,源于战国时期的彩绘和针刻技法。是最古老的工艺品种之一。现代彩绘雕填又吸收了国画写意技法,笔法洒灵活,为彩绘艺开辟了一条新路。

扬州漆器虽较坚实,但属精雕细刻类珍品,因此,应注意妥善保管使用。不要碰撞,万一碰损,可先补上漆灰,磨平后再霖上中国漆,则光亮如初。

桐木漆器

桐木漆器以桐木作底胎,以中国生漆作涂料,沿用传统的民间技艺,制作各种器具和各种工艺性很强的装饰品。桐木质轻,传热慢,它与天然大漆黏合性能好。因此,桐木漆器具有不变形、不崩裂、耐酸碱、耐腐蚀、耐热性能高等特点。在一二百度高温的烧烫下,无异味,不走形;放入二甲苯溶液中浸泡不脱漆,而且耐磨耐用,防潮性能好。

著作

髹饰录》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器工艺著作,由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平沙的著名漆工黄大成所写。原著文字嗨涩难懂,天启年间经嘉兴人杨明逐条翻译加序,才最终为世人广为理解和接受。该书曾一度失传散落,民国年间由朱启铃发现后得以重现,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暴饰录解说》,精装一册,仿“黑光漆”的书衣,朱色题签,笔意厚拙凝重,朱桂辛(启铃)先生所书。这就是王世襄同志于1949年开始编写,1958年初稿完成,后又多次修改补充,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才得正式出版的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专著。

《漆书》,由朱启钤于1925年辑成《漆书》,是书由“释名”“器物”“礼器”“雕漆”“制法”“工名”“产地”“树艺”“外纪”构成,为后人研究中原地区古代赚漆工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漆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1

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2

漆器工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2

漆器技术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